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楼主: wlxg20130220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复制链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一般理解错的呢,经常说一切法空之后什么因果都没有了,空掉了,这个是错的。因果的作用是不失的。“诸业终不失”,那么他的黑白业,成了果之后,都会感到你苦乐报了。这个道理非常玄妙的,只有佛的境界才能彻底地明白。所以说真正能够彻底明白业果的,只有佛。


那么从业果而产生的那个戒,那就是如法的业果了,从戒而得到菩提。这个出世的业果呢,也只有佛能说,所以说戒是人家不能改的。为什么?佛彻底地明白业果之后,才能说戒。那么你要说戒要改,修改了等等,甚至于说八敬法是不要的。这些话呢,就是说自己没有智慧,不明白业果才会说这些话。那么佛的话呢,他是深明业果说的话,绝对不会错的。那么所以说,对缘起的黑白两个业,它的因果应当发生定解。


那么我们昼夜,应该怎么做呢?昼夜六时观察三门,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做坏事,要断截恶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别”,假使说,不要做坏事了,恶趣就不去了。假使说因果的差别,你不能够善巧地知道,那么你,纵使你佛法学了一点,而三门呢,就是身口意很放逸,这样子的人,你法虽然学了很多,但是三业放逸的话,那你是将来还是恶趣门,就是恶趣因了。帕绷喀说了很多。很多事情你自以为自己在修佛法,实际你搞的是恶趣因。因为你没有把这个业果搞清楚,三门放逸的话,动机有错的话,都是恶趣因。


那么《海问经》里边就是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佛对龙王说:“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有一个法,菩萨修这个法呢,能够断除生到险恶的恶趣里边受苦去,颠倒堕落,可以不去,这个法是什么?“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对于善法好好地观察,就自己这么想,作这个念头,我现在如何以这个善法来度这个昼夜?就是说我每天做的事情,跟善法来对比,是不是按了善法来做。要是没有按善法做的话,那是颠倒堕落不可避免的,那么一定要遮止那些恶业。然后全部根据善的去做,这样子做呢就会保险,不会到恶趣里边去。


“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那些过去的大德们说,这个因果我们来校对正法,来自己对比的话,如果不符合这个因果的话呢,这是我们的错了。我们自己的行动、思想跟善的法不符,跟因果的,善的因果不符合的话,那么我们搞错了,这样子不会解脱的,“全无解脱”。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校对业果呢,看是不是顺了那个业果的道理,顺不顺。“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假使对法来对比自己,“全无符顺”,对那些善恶的因果一点也不符合,“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那么你知道自己不符合善法、因果的,那你知道之后,就会改嘛。所以这样的人呢,是有智慧的。


“《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愚痴痴的人,他自己知道愚痴了,那是进步了,这就是智者。就怕愚痴而不知道愚痴,还以为自己很聪明,那是绝对的愚痴。所以说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了,修行的人,如果没有自知之明的话,那就一天到晚糊里糊涂,自以为了不得,我慢贡高,结果做的事情都是错事。这个很微细,要观察自己的错误很难的。有的时候把经一对,还以为自己很对,因为心粗嘛。只看到自己的功德,把一切过错掩蔽掉了。那么这个只有去好好地下功夫了。如果你这个功夫不做的话,永远在愚痴之中,跟了不善业转的话,将来决定恶趣去的。所以说,能够知道自己不对了,虽然你愚痴呢,这个也不叫愚痴了,就是智者。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是为下愚”,你自己跟法比较的时候,发觉与善法不符合了,那么这样的人,等于说背了个尸体,还自己希望人家说他是如法的,是有智慧的,是干净的,那是你绝对的下愚。自己错了还不知道错,还要说人家赞叹你,说你有智慧,说你干净,那就是最笨不过的人,就是这些人了。那这些人,哪个呢?我们自己想一想,都会有占一部份。所以说修行主要是以法镜照自己,自己照不来镜子的话,那永远是个下愚的人,那是恶趣也免不了的。这个是修行人要绝对地下功夫,就在这些下。





《集法句》云:「若愚思为智,说彼为愚痴。」


那么这里就是另外一句话,《集法句》,里边一本书里边这么说:愚痴的人做了很多的愚痴事情,他还自以为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这个人是最下的愚痴的人。





故其极下,亦莫思为于法已解。


“故其极下,亦莫思为于法已解。”,所以说,“极下”,充其量,最低限度来说,也不要自己对法并没有了解,而认为自己了解了。“这个很容易,啊,广论我学过了,我都懂。”你懂啥东西呢?依止法也不照做,善士功德也没有观,信心也没起来,暇满也不知珍贵,无常的概念也没有。你说我《广论》都学过了,我知道了,你知道什么呢?起步的还不知道,后边的更不要说了,我问你毗钵舍那,恐怕一无所知,这个眼睛瞪起来就眨了就完了。这个前面的没有,后边不会有的。所以说,你说毗钵舍那,空性都证到了,你前面没有,假的。菩提道要按次第而来的,没有次第前面没有,后边不会有的。





又博朵瓦则引此《本生论》文观察相续,如云:‘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与正法远于彼。」


“又博朵瓦则引此《本生论》文观察相续,如云:‘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与正法远于彼。」”,这个博朵瓦,他看了《本生经》之后,观察自己,观察一切有情呢就这么说,虚空跟地那是隔得很远了(虚空是没有个量的嘛),跟地是中间的距离是极远。那么大海两个岸,也很远,两个,我们说现在亚洲跟美洲,中间隔的太平洋,那就很远了。东西两山,两个山头,中间也是很远的。而凡夫跟正法呢,却是更比这些还要远。





此说我等凡庸与法,二者中间,如彼诸喻,极相隔远。


“此说我等凡庸与法,二者中间,如彼诸喻,极相隔远。”,凡夫跟正法中间的距离,比虚空跟大地、跟海的两岸、山头的两个中间距离还要远得不晓得多少,“极相隔远”。,那么就是说凡夫跟正法,这个距离是太远了,这些比喻都比不上了。那么我们还自以为自己来行持正法,那就是太可怜了,愚痴。这个要好好检查自己了。





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所受之法。


“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所受之法。”,这个我们前面不是讲过的吗?日月王子,他供养婆罗门了,很多金子。听到的法这句就是他们所听到的。就是前面那个颂“虚空与地中隔远……”,这个法就是他那里听来的。





朵垄巴亦云:「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朵垄巴亦云:「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假使说,我们有智慧来观察,如法地观察的话,那么看到我们跟正法的远呢,就像那个险坡――就是很陡的山坡,把个线团丢出去,这个线团越丢越远、越丢越远,跟我们的距离就相隔得太远了。我们跟正法距离也是非常远,不要说我们在修行,到底自己跟正法能不能靠近,还成问题。这些就是经常自己检查的。不检查自以为,很多人自以为我正在修行,穿著袈裟,光了个头,该受供养。人家再好的东西供养过来,再多的红包来,该受的,浪费,随便乱用,没有还跟人家要。这些将来的果报很可怕。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者。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者。”,那么这样子想了之后,我们对正法的距离那么远,所做的(那是恶行了),如何遮止它不要做呢?





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


“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那么就引一个《谛者品》里边的话,他是劝国王的话,他对国王说呢:大王,你千万不要杀生了,一切众生都是爱命的。国王杀不但是杀畜生了,人还是要杀很多了。那么一切众生都是爱命的,一切都不能杀。“由是欲护长寿命”,假使你要自己长寿的话,你“意中永莫思杀生”。,不但是身口不要杀生,身不要杀,口也不要叫人家杀;心里边杀生的念头也不要起来,而且永远地不要起这些念头,那你将来才能长寿了。如果意里边有这个杀的念头,等流下去,下一辈子就会到身、口,行动会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要制止那些杀生恶行呢,关键还是意里边把它止住。





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


“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所以说十不善,就是前面所说的十不善业道了,还有前面所说的那些罪恶了,就是在意乐里边也不要使它现形。就是说在心里边,意乐心也不要想这些事情,不要想欢喜什么,欢喜什么,打这些妄想,这些妄想都要给除掉,因为意业里边有这些不好的东西在里边呢,将来都会发展到行动的。那么就是意乐里边也不要使现行,意乐不现行呢,当然不会产生行动了。





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静息之心。


“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静息之心。”,那么不要起这些不好的念头呢,你要修什么呢?应当修的,应当串习的,而且要多多修习的是什么?“静息之心”,要修把它个恶业如何把它静下去,就是修善业了。





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


“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假使说,恶行你不能遮止,不能像前面的的遮止恶行,身口不做,意也不要想。那么你虽然心里不欢喜受苦,但是这个苦你是要受的,随你要哪里去,逃不了的。有的人这边受苦,就想到那边去避。我们中国受苦,到海外去避。业报随身,哪里避不了的。我们以前不是说四个兄弟嘛,有神通的。死要来了,到山上去避、空中避、海里去避、闹市去避。结果一个也逃不了,都死掉了。所以说,业报来的时候,是不能逃避的。那么你如果因上不遮止恶行,那么这个果来的时候,虽然不想受,但是你逃也逃不了的,非受不可。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泪流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泪流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那么现在好象是有点安乐,造一些业呢,假使就是杀生,是吃得很好,鸡、鸭子,那么或者是邪淫,做那些事情,自以为很安乐。但是果熟的时候,你虽然不想受那个苦,甚至于感到很痛苦,“泪流覆面”,泪流地整个脸都遮掉了,就是流了很多的眼泪,但是你还得要忍受。这个业你造了之后,你果要受也好、不受也好,你流泪也好,什么也好,求也好,求饶也好,这不行的。你造了业的话,必须要忍受的。所以这些业呢,表面上好象有点安乐,实际上要受大苦的。“是非应做”,不要做的,绝对不要做。一做之后,受苦的时候,那你自己再不想受,逃避也逃不了的。





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


“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那么反过来,现在造这个业的时候,虽然很艰苦,但是你感受的果的时候,能够受用的是没有罪的喜乐。这个“无罪喜乐”,就是相之比前面的有罪的喜乐。造一些恶业,受的喜乐,这是有罪的。那么造的善业,感到的喜乐是无罪的。那么这样的业呢,“所应做”。,那就叫我们进止了:前面那种业要止,不能做的;这种善业,要进,该做。我们现在的人,就是看见好的,就是不敢做,不愿意做;看见不好的,烦恼所驱,拚命做。见义不勇为,见恶就是偷偷地干。这样子自找苦吃了,没有办法了。佛说的话不听呢,你就完了。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这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假使说你怕苦的话,你不愿意受苦的话,那么现前也好,不现前也好,现在也好,或者不是现在也好(就是将来了),都不要做坏事――恶业。假使过去的恶业造了,或者将来要造的话,那么这个果来的时候,你虽然赶紧爬起来跑,但是呢,逃不了的。这个苦你是非受不可的。管你住在哪个地方,没有一个业不能到的。你说你到太空去,这个业跟你到太空去。你到美国去,这个业跟你到美国去。“非空非海内”,你到了空里也好,海内也好,山中也好,都逃不了掉的,业都会跟你走的,都是要受报的。





又云:「诸少慧愚稚,于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恼,泪覆面泣哭,别别受异熟,莫作此业善。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异熟,作此业善哉。自欲安乐故,掉举作恶业,此恶业异熟,当哭泣领受。」


“又云﹕‘诸少慧愚稚,于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恼,泪覆面泣哭,别别受异熟,莫作此业善。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异熟,作此业善哉。’”,那么这里是说,有的人没有智慧,很愚痴很幼稚。对现行的恶业,这个恶业呢,对自己来说就是像怨敌一样。怨敌,他要害你嘛,最多把你这辈子害了,财产把你抢了,最多了,不能把你送到地狱去的。但是这个恶业,他害你呢,可以把你送到无间地狱去,受极长的苦,比一般的怨敌还厉害。对自己是怨敌一样的那些罪业、恶业,它将来感的果,“辛楚”,很苦的果。受,要受。


那么下边就是说,“作何能逼恼”,你作哪一种业,能够感到逼恼身心的,使你要泪覆,满脸流泪而哭泣的,别别地受各式各样的苦的异熟果的,那么这些业呢,不要做。这是好的。就是做了就不对了,像这一类的业呢,不要做,这么是对的。


那么假使有一种业,做了之后,不损恼的,使你身心欢喜,很欣悦的。他各式各样的业造了之后,受各式各样的异熟果了,这些异熟果是使人受乐的,不受苦的。那么做这个业呢,“善哉”。,这些业,要好好要做的。前面那个业不要做是对的,这个业要好好要做。


“自欲安乐故,掉举作恶业,此恶业异熟,当哭泣领受”,那么你现在想求安乐,“掉举”就是放逸了,放逸身心,造恶业了,要求安乐嘛。很多人就是追求生活上的安乐,去造了很多的恶业。那么这样的恶业成熟异熟果来的时候,你去领受这个苦果的时候,那你哭都来不及了,“当哭泣领受”。,你虽然哭,不想受,但是果来了,非受不可,没有办法的。我们看到那些要枪毙的囚犯,他想不想死呢?不想死。他临枪毙的时候挣扎、哭泣、流泪,什么办法呢?枪打过来还不是死掉了。你不要造业嘛,造了业之后,要想小心地避脱那个果,这是没有办法的。





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这么就是说,还是要好好地看业果了。“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你造了恶业,虽然现在这个业呢,不像刀割那么难受了,作业的时候甚至还快乐,但是这个众生造的恶业呢,他在他世、下一辈子现起果的时候,这是不好受了。“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因为你造恶业的关系呢,你各式各样的很痛苦的异熟果就得要受。“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所以一切众生呢,应当了知他世要感果的,不要看了现前没有什么苦。


很多人就是说,甚至是佛教徒,地狱在哪里还没见过。所以他很放逸。但是你见到之后,来不及了,狱卒把你抓住了,你要逃也逃不了。那么你还是不见的时候,不要做就好一些吧,要聪明一点了。他打个比喻,铁么生锈了,这个锈呢又把这个铁腐蚀了,把这个铁烂掉了。这样子这个铁就坏掉了。“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所以说,你没有好好观察的话,自己放逸乱做恶业呢,这个恶业将来感的果是自己的。就像铁起了锈之后,这个锈就把这个铁烂掉了。那么你造的业么害你自己。不要给他“起锈”,那就是不要做恶业。





康垄巴谓朴穷瓦云:「善知识说唯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唯此极难修持。」


“康垄巴谓朴穷瓦”,他说:,“‘善知识说’”,就是指敦巴,他说呢:,“‘唯有业果,是极紧要’”,我们学佛法呢,只有业果是最紧要的,重要的。“‘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唯此极难修持’。”,那么这句话呢,有两种讲法,意思一样的。他说,现在外边所讲的经,听闻的经、修的法,都非贵重。这个话有两个讲法:一个说法呢,都非贵重,都不重视业果;一个说法呢,就是说现在讲经说法,听的东西,修的东西都不怎么稀奇,就是业果才稀奇。因为我们要切身有用的才稀奇。


“‘我念唯此极难修持。’”,我的看法,这个业果呢,是非常难修持的。应当着力于这个,不要去讲泛泛的其他的法,这些并不太贵重的,而贵重的要把业果好好修好。


那么这个里边呢,就是阿昂旺堪布,他讲了一个过去的事情。他跟一个朋友,当时还是格西之类的了,去见一个善知识了。那么这个他的朋友呢,因为学法学得很多了,就问了很多的深奥的问题了,空性之类的了,问了很多。这个善知识么就说了:“你问的法都很好,都是佛的正法,但是跟你的心太远了,你还是修一些跟你心相近的法吧。”就是我们的心还爬不到那么高。那么你现在需要的,当下需要的修法,不问,专门问超越你的次第的那么高的法,没有什么好处,对你没有利益。


那么这就是说,我们学法、修行,要针对自己的需要,就是按次第了。这个法很要紧,很好,很圆满,但是不是你现在要的,你学了很多,说食数宝,不是你的东西,与你无干的,那也好处也得不到,没有受用。所以说不要好高骛远,有的人《广论》一拿开来,“唉呀,前面的我都懂,我要看《毗钵舍那》。”《毗钵舍那》看了之后,不懂。为什么?前面的你没有真的懂,后面怎么会懂呢?你前面的认为很容易,那么大善知识他认为就是什么?“‘我念唯此极难修持。’”,这个业果的问题极难修持,你怎么说很容易呢?那就不对了。





朴穷瓦亦云:「实尔。」


那么朴穷瓦也说:就是这么样,“实尔”,就是这样。





又敦巴云:「觉沃瓦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


“又敦巴”,这个善知识,一个格西,“‘觉沃瓦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那么他就是说对人家客气的话了,“觉窝瓦”,不一定是阿底峡尊者了,这是对人的一个尊称了。他说你的心呢,不要太粗,不要太浮了,这个缘起的道理呢是很微细的,不是粗心大意能了解的。就是要好好地把缘起、因果好好地深透地去研究一下,不要是“我就懂了”,就过去了。





朴穷瓦云:「我至老时,依附《贤愚》。」


他说我老的时候,其他的经很多很多,老了没有那么精力了,所以把最重要的抓到就对了。什么呢?依靠《贤愚因缘经》,讲因果的。这是业果的问题非常重要,老的时候,其他的都放了,只有这个不能放,就依靠这个。





霞惹瓦云:「随有何过,佛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于此中生。」


霞惹瓦也说,“「随有何过,佛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于此中生」。”,假使说有什么过患,就是不好了,佛不说这个是“方所”,那就是什么风水,啊,这个房子的方向造错了啊,这个房子是一个转39:47的什么不对啊,不说那些。这个就是破除迷信的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讲风水、讲迷信。这句话针对这个问题,他说你不管出了什么过患,就是说碰了不好的事情了,倒了霉了,佛不是说这是风水了、方所了,或者房子造得不对头了等等。就是说是造业了。过去你造什么业,现在就感什么果,与风水无干。这一类的说法呢,在《阿含经》,在这个南传的佛的本生集经里边极多,都是破除这些的。而我们呢,在中国汉地呢,因为结合到我们本民族的一些风俗呢,又把很多的风水之类的又掺进去了。这个对佛的原始精神呢,并不符合。





       癸二 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那么第二科了。前面说的哪些该进,哪些该止,这个业果的道理总的说完了。那么我们照这个道理去做,当然很好了。但是这样努力去做的话,使这个恶行不染污,就是恶行不要起来了,不要染我们的身心了。但是我们众生一贯是放逸,烦恼是炽盛,这些力量增上力,那么不可能保证永远不犯了。假使有所犯的时候,“不可不思放置”。,万一犯了,不要去说不去管它了。那么要修什么呢?要努力修大慈大悲佛所说的“还出方便”,出罪的方便,如何把这个罪去掉。那么就是说能够不犯是更好了,但是众生的由于放逸,由于烦恼盛,这些力量很强,那么不可能保证一点不犯。假使有犯的时候,不能说犯了就随它去了,一定要努力地修出罪的方便。那么下面就是说四力净修的道理,就要讲了。怎么出罪呢?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那么我们说堕罪,犯了什么罪了,那么要根据别解脱戒,根据菩萨戒,根据三昧耶戒。他每一种戒都有他出罪的仪规。怎么样子,犯了这个戒要怎么忏悔,都有。那么照这个做,应当这样去做,别解脱戒所说的去做,三种律仪各别各别说的去做,那么这是忏罪了。


那么它的恶。有的人经常问这个问题了,忏悔之后,戒是清净了,是给忏掉了,这个果报还有没有?那么这个下边就说,这些恶要还出呢,罪是忏尽了,这个恶把它异熟果要消灭的话,那么要靠四个力量。,“应由四力”。





《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一、一破坏现行,二、对治现行,三、遮止罪恶,及四、依止力。」


“《开示四法经》”一部书,一部经。,它说:,“「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一、一破坏现行,二、对治现行,,三、遮止罪恶,及四、依止力。」”,这一本经里边就说的一个,要四个力的概要。他说,就是跟弥勒菩萨说了,“慈氏”,假使菩萨摩诃萨,要成就四个法,这么能够“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一切造作的增长的业,就是说定受的业,也可以映覆,把它盖掉,就是消掉了。那么哪个四个法呢,“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能够“破坏现行”的。,那么这是说能破力了,这是说忏悔了;“对治现行”的;“遮止罪恶”,就是将来不做的;及“依止”,依止三宝、菩提心的。要这四种力量都能做的话,一切业都能够消除,映覆。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那么宗大师就解释一下。这个异熟增长,这个业是什么业呢?就是顺定受业,决定要受的了,不是不定业了。那么定受的业尚且能够把它消除,那么不定业当然更是不在话下了,都能除了。就是说,我们以前经常有这个辩论了:定业能不能除?根据《菩提道次第》所引的依据来说,定业也能除掉;那不定业呢,更不要说了。那么下边四个力。这四个法是什么呢?那要一个一个讲了。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过去乃至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不善业、恶业,追悔、认错了,就是做的不对,就起这个追悔的心了,就是不该做了。那么这个力量呢,《略论释》里边说呢,能破力呢,他有这个截夺45:58罪行的功用,把罪行把它夺过来。本来罪已经造了,把它再夺回来。造罪不忏悔呢,这个罪天天增长。我们造了罪之后不忏悔的话,这个罪就像高利贷一样的,不断增长的,利息要增长的。那么用这个摧毁的力量,能破力,可以将已经造成的罪呢,夺回来,就是不给他增长了。这是能破的,追悔的力量。





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那么要生起追悔的心,不是凭空地生起来的了。做了坏事,能够追悔是好事了。有的人做了坏事还高兴:“啊!我今天杀了很多人!我很勇敢。”这个就不对了,要追悔。追悔的心要怎么生起来呢?要“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就是前面说的,什么业感什么异熟果,什么业感什么增上果,感什么等流果。这些十恶业道感的,异熟、增上、等流,不好的果,好好地修。那么修了之后,恶业就不敢做了。善业呢,当然要多做了,善业么感好的果了。所以业果的道理,要好好地要去修习,才能起真正的追悔心。如果业果道理都不相信,你说你追悔,那是空话,没有力量的。


“修持之时”,那么我们修这个能破力了,该怎么修呢?能破现行的力呢,应由《金光明忏》或者《三十五佛忏》,这是宗大师提倡的忏悔法了。这两个忏悔呢,来悔除罪。我们这个《四加行》里边,《三十五佛忏》就有。





第二力中分六,一、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


第二力就是说,对治现行的。对治现行的力量呢,有什么呢?消灭罪行的功能。可以将将要造的罪消灭下去,已经造的罪呢,把它减轻。这是第二种力的功用。


那么第二种力是什么呢?里边又分了六项。依止甚深的经,念诵甚深的经了,“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诵经,甚深的经典。那么举的例呢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这一类的经了,当然甚深的大乘经呢都在里边了,都是讲的般若波罗蜜多了,那么不一定名字就是它,就是这一部了。但是我们藏地呢,就是特别重视《大般若经》。,因为它是针对讲般若波罗蜜多的。其他的《华严经》了,《法华经》了,大乘经里边也讲般若波罗蜜多,但是它们是隐在里边。所以说呢,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有人家找,有什么佛事,我们这里是念《药师经》了,念什么《普佛》了,在清凉桥的时候,一律都是念《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怎么念得完啊?分嘛,每个人念几卷,念得快的多念一些,念得慢的少念一些。那么大家分好之后,大家都集中在殿上念。那么一天两天也就念完了,这个力量极大。这是念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经、文句。





二、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第二种,“胜解空性者”,那么就是不但是念文了,他把它的道理呢,空性道理也知道了。“胜解”,决定的信解,不可转移换的信解空性。


“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那么无我的光明的法性,一切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空性,就是法性了。这个空性是光明的,没有染污的。我们说染污的是缘起法,那么空性里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这个染污的,是光明的,没有染污就是光明了。对于这个空性,深极地忍可,本来清净的,法性是本来清净的。





“《略论释》(四七二页):“因二无我性,本无染污,自性光显,须从闻思修,了解此性,本来清净。《聚喇嘛》云:‘“心之自性最光显,一切染污所蒙蔽。’”,心之光显云者,系指心之法性而言,所谓心之自性,即心之法性,非即指心也。心之法性即无实有自性之空性,其本来光显固无染,而心则有染。因心有染污,非心之法性上亦有染污,故只能说心之法性光显无染,即一切有情成佛法身之方便,而不能谓一切有情皆是佛也。”  。:”


那么这个里边呢,阿昂旺堪布特别发挥了一通道理,这个我们感到很好。我们说光明的自性,本来清净。这句话呢,很多人要误会。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本来就是佛。那么心里因为有客尘的烦恼,起了染污了,那么迷掉了。所以说变了众生了,好象佛本来是有的。那么你是佛,客尘烦恼起了把你染污了,成了众生了。那么你修,修了成佛了,哪一天客尘烦恼来了,又迷了,你又成了众生了。这个事搞得完吗?成了佛还会迷啊?不会的。那么本来不是佛嘛,本来是众生,但是法性确实跟佛的法性一样的,本来清净的。这仅仅是法性清净,不能说本来是佛。这个话不好说。




那么这个里边呢,阿昂旺堪布是讲了很多。当然我们去参考了,不能全部把它念下来,也不必了。就是说法性清净,不要认为我的心就是清净的。你如果心本来清净的,那么你怎么会染污呢?如果清净的可以染污的话,那你修也白修了,修了清净了又染污了,什么时候碰了个染污又倒了霉了。那是不可靠了,修行也白修了,这个是没有的。本来清净的法性,法性是清净的,那么这个烦恼呢,这个缘起的烦恼呢,可以除掉的。用无漏的对治法把它除掉,空性把它空掉。那么证到这个清净法性,那就证法身了,那才是成佛了。


那么这就是说,要忍可。“深”,这个道理很深,极深的道理能够忍可,本来清净的道理,千万不要搞错了。这是法性清净。





三、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


第三种,依念诵,念颂诵仪轨了,。“谓如仪轨念颂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那么就是我们加行也有了,念这个仪轨,百字明仪轨了等等,那么殊胜的陀罗尼,这个百字明是最厉害的,其他还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徧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暗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暗,以念诵灯能速除。」


“《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焰烧诸恶’”,那么这里《妙臂请问经》里边一段文,那么再引来证明这个道理。“如春林火”,春天这个火,最容易起火的,那么这个森林里起了火之后,这个“猛焰”,极大的这个火。“无励”,不要努力,你不要去加把劲,它自己这个力量就很厉害,可以把整个的草木、树林全部烧完。这是说世间上现实的事情,就是说烧林,在春天呢,一个林子里边要起把野火的话,那整个的山林全部烧掉了,也不要去加把劲的,它自然这个火很厉害,什么都烧完了。


这是喻了,那么我们法上来说呢,“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焰烧诸恶”。,念诵等于是火一样,就是念诵这个忏悔仪轨了。这个念诵的火烧起来了,但是要风来吹了,这个风是什么?“戒”。所以说修仪轨如果不持戒的话,效果当然不好,要戒风,戒风持戒清净的,再去修这个仪轨的火,这个火就像森林的野火一样,它把一切草木烧完,一切罪恶也可以烧完。


“大精进焰焰”,那么你戒风要吹了这个念诵的火,烧起来了,还要精进。有的人他念了:“哎呀,我念了好多万了,还没见效嘛,念了好多了,还没有见效。”你不精进,你戒有没有?这个自己检查自己。如果你说如法地念的,又精进又专一,又是有持戒的心,又是有绝对的信心,相信的心,那决定会见效。大的效慢一点来,小的效就会见到。有的人他念上十万,二十万,他就感到诵得多了,但是彻底地要给它搞完、除掉呢,当然是还不是那么简单了,还要继续努力,大精进,不要退,还得努力地去修。那么可以,一切恶都像山林的草木一样,全部烧完。


接下边一个比喻,“犹如日光炙自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这是雪山,很厉害,但是大太阳一照的话,这个太阳的热,这个“炙”呢,就是太阳的极大力量,即使雪山也可以把它化完。


那么到法上来看呢,“若以戒日念诵火光”,戒的太阳,那持戒还是重要的。念诵的火光来照这个罪恶的雪山,罪恶堆起来跟雪山那么大,但是你以戒的太阳,以念诵的火光去烤它的话,也会把它消完。所以说不要看罪很大,有的时候有的人他感到自己效果不容易见,要退心,不要退,只要你以戒的太阳,以念诵的火光炙燃地烧起来的话,决定再大的雪山的罪恶,也会消尽的。


“如黑暗中燃灯光,能迁遣黑暗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暗,以念诵等灯能速除”,这个比喻就是说,不要看得那么难,好象太阳要把整个的罪恶雪山把它化完好象很困难,下边就是说并不困难,黑暗里边,“千年暗室一灯照破”,这个定公上师经常说的话。在漆黑的一个屋子里边,你只要点一个灯好了,这个灯一点,哪怕你(这个一千不是一千年),一千辈子造的那个罪恶的黑暗,也被灯一照呢全部照亮了。这个法尔如此,光来了黑暗就没有了。那么你念诵的灯,念诵等于一个灯一样,它决定能够很快地把那些罪恶的黑暗除掉的,就像灯光除暗一样,这法尔如此,不要发很多大的劲的。那么你念诵的话,把这罪恶黑暗消除,也决定没有怀疑的,不要认为是消不掉的,没有办法的。有办法的!一消就消了,能够很快的除掉,“以念诵等灯能速除”。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那么这里又说,不要念了多少不耐烦了,你要见到净罪相,就是瑞相现了,那么才好算数,没有见净罪相的话,还得要念下去。





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那么净罪相它这里引的是《准提陀罗尼》里边说的一些形行相,“若于梦中梦吐恶食”,梦里边梦到自己吐那些不好的东西,这个我们居士也好,出家众也好,就是很多写信告诉我这个情况,有的是吐煤渣一样的脏东西,有的是吐什么热痰一样的有丝丝杂杂的有刺的东西,有的是吐痰、浓血一样的东西,甚至于有的人吐大便的,这个都是净罪相。或者呢“饮酪乳等”,那么梦见自己喝那些牛乳、酪等等也是净罪相。“及吐酪等”,那么吐酪也是一个净罪相。“见出日月”,看见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光明的,净罪相,是净罪的相。一般的做梦都是漆黑一团的,能够见到光明的太阳月亮的话,那也是说是净罪的相。


“游行虚空”,梦到自己在虚空游行,也是净罪相。但是这个里边要多次梦到,因为什么呢?有的时候四大里边风大炽盛的时候,也会梦到游行虚空,那不是净罪相,所以这个要简别。


“见火炽然”,看见光明大火,这也是净罪相。“及诸水牛”,看到水牛了,也是净罪相。那么还有“制伏黑人”,看到这些黑人,这是不好的了,把它制伏了,那么我记得我们一个居士,他做梦就梦到,碰到一个庙里边,看到许多黑的小人,这个如果你把它制伏了,那就是净罪相了。


“见比丘僧比丘尼僧”,碰到、见了很多的比丘僧或者比丘尼僧,这也是净罪相。“见出乳树”,看见一个树能出牛奶的,也是净罪相。还有“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就是骑了象,自己骑在牛上,牛王,大的牛王上面。登山,爬山。很多人做梦,他说爬了很高的山。这是灭罪相,但是一次两次不行。“登狮子座”,自己坐上狮子座了,也是净罪相。“见微妙宫”,自己看到自己进入微妙的、殊胜的宫殿,也是。或者听闻正法,自己梦到自己在法师座下听法。


这些梦我们居士里边信上都提起的有,梦见自己听闻正法,梦见进入庙里,看到很多的比丘、比丘尼等等,这些净罪相。但是呢一次两次还不够的。


另外还有一个,如果自己梦到进入白色的帐蓬,这个西藏他们的屋子都是蓬帐嘛,白色的帐蓬进去了,那是灭罪相。自己梦到沐浴,都是净罪相。这个也梦的很多,很多居士梦到自己澡堂里洗澡也好,山泉里洗澡也好,都是净罪相,这是极干净的水。





四、依形像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


那么“依形像者”,那么另外第四种,依形像,就造佛像了,。“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造佛像,但是要有信心,具足信心地去造,如果说像那些店铺子里当一种艺术品来赚钱的,这样子造佛像,功德那倒是不好说了,没有的。以极大的信心,对佛所生起极大的信心,那么再造像的话,那功德是极大。那么西藏的规矩呢,要度亡呢,经常是要造佛像。我记的得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请一个上海一个喇嘛了,请他超度母亲的话,他就叫我造尊像,一肘那么高,最起码一肘高,那么造了像呢能够对这个亡者呢有极大的好处,当时呢就造了一尊宗大师像了。





五、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供。


那么第五种,“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供。”,那么,对佛或者佛塔里边,最微妙的供养,去供养,这也能够灭罪。





六、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这些呢就是说念佛嘛,念菩萨的名号嘛,念观世音菩萨了等等,都能灭罪。





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这里举的就是《集学论》里边已经说过的,那么其余还有很多就没有说了。这是第二种现行对治的力量,它的功能呢可以使已经造的罪呢,消灭下去;没有造的罪呢,不造;已经造的罪呢可以减轻,就是用这六种方法。





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


那么第三种力,就是说遮止力了,那就是将来的罪不要给它造了。“谓正静息十种不善”,就是说把这个十种不善的事情呢把它要止住,绝对不造,就是将来绝对不造,。“正静息”,把这个十种不善业把它息下去,不要再造了,以后就不造了。





《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


“《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那么这一种止息不善的,就是说遮止力了。他根据《日藏经》里边说,这个力量呢能够摧毁一切自作教他,见闻随喜,所有的杀盗淫妄等等,十种恶业道的三门的罪业,就是身口意的罪、罪障,那么烦恼障,正法障――谤法的障,都能够消灭。那么这个遮止力呢,根据阿昂旺堪布说的呢,它有根本的除掉罪行的功能,能使没有造成的罪呢从根上把它拔掉,永不再犯,永远不生了。那么这就是说,遮止将来再做了,从根子把它拔掉。





《毗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


“《毗奈耶广释》中说”,戒经里边也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那么你就是说,你忏悔一定要有这个,以后再也不犯,“诚意防护”。,假使没有诚心诚意地防护,就是以后不给它再犯的心没有的话,就是说以后可能还要犯的话,那么你所忏的罪呢,“唯有空言”,这是空,白白忏的,没啥作用的,他因为忏罪的要点呢,一个是过去做的认为是不对,错了,做错了,以后再也不能做了,那么以后绝对不做的心一定要有了。如果说以后还想做的话,那这个忏罪没有效果的,这是空言,只嘴里念念就完了。





《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


“《阿笈摩》中”,这是指戒经了,。“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就是有这个密意,他要问的,“‘后防护否’”,就是说你将来能不能防护这个心,不要再犯了,这个故意问一下。那就是说一定要防护,以后不再犯的。如果没有这个防护心的话,这个忏罪是无效的。





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


“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防护、遮止以后再犯的心,一定要防护,以后决定不再做,这是非常切要的。忏悔的时候一定要说:“以后永不再犯了。”如果你以后还想犯的话,你忏什么呢?你忏了又犯,犯了又忏,这个毫无意思。所以这个心呢很切要。





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能生此心,复赖初力。”,要能够产生这个后不再犯的心呢,还要靠第一个力量,追悔心,做错了嘛。错了么后头再不做了;做对的话,你后头为什么不做呢?所以说这第三跟,第一呢有连贯性的,悔以前所做的,要遮止以后再永远不做,这两个是要互相依赖的。





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


第四个依止力了,依止力就是说可以防护异熟果,不给它生出来。“第四力者”,时间已经过了很多了,“谓修归依及菩提心”,那么修归依,归依三宝。另外一个呢修菩提心,菩提心也能灭罪的。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此中总之”,那么总结一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胜者”,――佛对于初发心(初修行)的人呢,说了很多净恶的、灭罪的法门,但是呢能够具备四种力量的呢,是圆满一切对治,那是最圆满的对治法。最好就是说四种力都要用,因为造罪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罪造的很多,各式各样因素很多,对治的时候,如果单用一种两种的话,恐怕有些还对治不了。如果四种一起对治的话,那圆满的一切能够对治。这么是介绍了四力,非常重要。时间过了。





第四十八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了一个业报的“进止”的问题,当然了,知道黑白业之后,应当要修白业,黑业就不要给它生出来。那么万一,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放逸,那么生了这个恶业之后,该怎么办?那么要努力地把它要洗干净了。那么出罪、还出的方便。那么犯了戒的,依每一种戒的仪规轨来忏罪。那么,此外它的一些的异熟报之类的,用四个力,可以把它除干净。


那么昨天我们就讲了这个四个力的问题。这个四个力,第一个是能破力,就是追悔了,追悔力。造了罪之后,自己还认为很好,很对,那这个罪就日夜增长。那么你起个追悔力,认为这个是错了,做错了,不行的,不能做的,那么这个呢,可以把那些增长的力量破坏,可以把造的罪,把它夺回来。


那么第二个对治力。对治力,他就是说现行的那些呢,可以把它这个罪的功能减下去,将成的罪可以消灭下去,已成的也可以减轻。


遮止力,那就是说,把那些罪没有造的,根本止住,不准它造了,永远不生,它的罪的根子把它挖掉。


最后是依止力,可以防护异熟果成功的功能,使它不产生异熟果。他依靠三宝跟那菩提心的力量,可以断除。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昨天已讲了很多了。那么依靠这个对治力里边,就是我们修忏悔法了,忏悔法,要修到怎么样子呢?要见净罪相,也就我们说的瑞相了。瑞相见了之后,而且多次地见,那么才表示这个罪呢,是慢慢地干净了。有的人着急,修了几下子,没有见相,就感到……,这个好象是退心了,或者是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了。这个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忏,确实有追悔的心,确实后来决定不犯的心有,也勇于发露,那么这些瑞相只要根据念诵的力量、持戒的力量,那么这里就说了:“以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焰烧诸恶”。,决定能烧除。一个是要持戒;一个是要念诵要好好念;再一个呢要精进,不要少少地念了一下,不见效就放下了,泄气了。


这些很多,有的人他身上有些附体的,念诵叫他念咒嘛,念了之后当然有干扰了。你要他出去,他不想出去,就会斗嘛。斗了之后稍稍有头痛、不舒服、嘴里或者是念不出来了,就不想念了。不想念,你想一想,你这个不念了之后,将来你去处是哪里呢?以后的苦,不晓得要比现在要苦多少,你现在不努力念下去的话,那罪没消除,将来拉你地狱去,那你都来不及了。所以不要着急,小小的苦要忍受。


它这里也说了,那落迦因的报,可以使你现世受点小小的苦就消灭了,这是很便宜的事情,为什么不要呢?这个现世的一点小苦不受,将来受地狱大苦,那是绝对划不来的。


所以说这些地方,既然佛慈悲,告诉我们办法了,也告诉我们这些过程的事情了,你要有智慧,要去抉择。没有智慧,一味地逃避,这个罪是逃不了的。到你山上也好,天空也好,海里也好,罪是跟了你跑的,只有自己努力对治才有办法。所以说,像这些方法,殊胜的方法,已经得到之后,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想很轻易地来一个神通,一点,罪就没有了,这是妄想,不可能的。造了那么大的罪,你要破除它,当然要费一些气力嘛。这些地方就是要耐心。耐心慢慢地看到出罪的相,那就是罪就轻了。照我们看看呢,这是极便宜的事情,不要是不耐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我们说四个力里边我们不是有《三十五佛忏》嘛,这个里边很短的仪轨,四个力都包完的。开头归依十方的佛法僧三宝,这就是归依三宝的依止力;那么称佛的名号,就是对治力;这个发露忏悔,就是追悔力,过去的都发露,再不做了,认错,追悔、能破力;那么经加忏悔,以后再也不造了,就是遮止力,将来也不做了。那么这里边,这个仪轨里边四个力量都有。我们说造罪的因素很多,要把它忏尽,最好是四个力量一起来,那么力量就大。如果说用一个两个的话,恐怕搞不干净。那么这个《三十五佛忏》呢,四个力量都全的,所以宗大师赞叹这个方法。把这个《四加行》里边呢,就把它加进去了,这幺大家可以试了,去修嘛。


那么今天我们就接下去了。





恶净之理者,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因,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


“恶净之理者,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因,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怎么样子忏悔之后,能够使这个恶,这个罪恶清净呢?这个道理,下边就解释这个。本来我们造的罪,能够感恶趣的,受极大苦恼的那个因素,因为你忏悔之后呢,把它减轻了,变为感一个微微的苦的因(这个“困”可能是“因”,我们要查一下)。或者呢,即使生到恶趣去了,“然不领受诸恶趣苦”。,但是很快就出来了,并没有,恶趣去了一下,等于说是旅游一下,很快就出来了。


这个阿奢阇世王,他不是杀了父亲吗?又把母亲关起来,造了忤五逆罪,他是要堕恶趣的。但是他对佛却是非常恭敬,非常信心,有一种极大的信心。所以说他在佛面前培了很多福,最后他虽然他下地狱了,一下就出来了。地狱是去了,但是苦没有受到。


那么或者是现身受稍稍的头痛,就清净了。把以前感恶趣的苦,现身感稍微头痛一下,这个恶趣就不去了。那么就是《金刚经》的那个重报轻受了。这就是把那些过去造的极大的罪呢,减轻了,只是头痛一下就完了,应当是好事情。不要是看到现在有点头痛了,不舒服了就不想念了,这是很愚痴的事情。


那么这个,为什么这个罪能减轻呢?这个我们学过物理的力学的,你可以根据力的方向来观想。本来向恶趣去的罪,是指向恶趣的一个极大的力量,你如果反方向再一个力把它拉回来,那么这个力就减轻嘛。如果这个力反的心很大的话,那就恶趣去的力量就抵销了,甚至于不去了,这个应当是想得起来嘛。


那么他就是说,能够全部抵销的,那就不受了。抵销不了的,那么轻轻地受一点小的苦,也就解除了。





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那么经过忏悔的这个力量呢,那些长时在地狱等恶趣受苦的,可以改为短期,短短地受了一下就出来了;或者全部不受;或者人间受一点小小的头痛,这些都是罪轻的一些表现。那么乃至全不受呢,你忏悔力量极大呢,可以一点也不受。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那么你说,这个罪到底是不受?短期受?或者是到人间受一点小苦?这个规律性是怎么的呢?这是因素很多的,不能够说一个简单的模式,全部包进去,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什么呢?修这个净修的人,修忏悔法的人,他修的时候力量大小,他用的四个力,是不是全部用?或者用一个、两个、三个,那么他修的时候他的力量猛不猛?那么时间长短,各式各样不同,那么感的效果呢,也就各式各样地不一样了。那么你四力不猛的,罪就不能全部减完了,四个力不够的,那么也不能消得太多了,那么这些时间短的,当然效果也不会很大了。“故无定准”,所以说这个效果呢,没有一定的标准的,就看自己的前面的因素多不多。





诸契经中及《毗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


“诸契经中及《毗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经里边,跟这个《戒经》里边,经常说这个话,“诸业”――,造的业,纵使你经过一百劫,它还不会消失的。这我们经常听到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就是这句话了。这是它的翻译呢,有一些不一样。那么这个话呢,对不对呢?佛经说的当然不会错了。造了业之后,决定要受报的,不会消失的。那么这个又是指什么说的呢?





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


“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这就是说,对没有修对治法的人说的,如果你修了对治法呢,这个业呢,可以把它消除的。所以经的话,有密意。所以说我们前面说的要有传承,没有传承的话,自己看经,你看把这些抓住了,你说:“这个业,不会消失的,那么忏悔就没用的。”这个就意思就搞错了。


他说假使一百劫,即使你经过一百劫时间长,业并不会消掉,并不像时间久了,有些东西它就是功能消失了。这个我们现在看东西都很多嘛,它一种药,你如果时间久了,失了效了,它就不起作用了。但是业不一样的,哪怕你一百劫,感果的功能是不减的。可能还会增长,因为你没有追悔力等一些呢,还会增长。那么这个话呢,对不对呢?对的。但是呢是对那些没有修忏悔法,没有四力对治的人说的。


“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但是如果你跟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依四个力来对治这个罪业,把它净修的话,虽然是顺定受业,就是决定要受的业,就是定业不可改嘛,即使定业也能够使它消尽。这个我们很多人就有一些问题,他总认为不定业能够忏尽的,定业是难逃了,定业是逃不了的。但是我们这里根据大乘的法呢,定业是可以消除的。





《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八千颂》,一般就是说《小品般若》了,里边就是这么说,《八千颂》的一个大疏,一个注解,里边这么说,“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这里边说假使用“近对治品”,就是用一种对治法,这个对治法呢叫近对治法,真正的对治法,一切法空,把它根子都灭掉了,以空性来对治。那近对治呢,不是空性,但是有一种法,假使说不净观,对治这个贪欲的对治。那么因为近对治品,可以损减的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那么这个法呢,因为有力的来对治它了,也可以使它“毕竟尽”,消除。打个比喻,“如金秽等”。,金,我们说,把它炼的话,里边,金矿里边那些渣子,都可以把它炼掉。那么我们用对治法,对治这个我们的罪的话,也可以像金里边渣子一样,把它炼掉,把它对治掉。哪怕是“正法障”,就是说谤法等等最重的障呢,前面说过的,一切都是这样子,可以净除的。“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我们这个虚妄的心,所做的堕处,没有证到空性之前都是妄执心了。所作的堕处,造的罪,那么都可以尽无余,把它消除的。


那么下边就是通经了。“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虽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这个话,经里说这个话呢,“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这是指不修习对治法的人说的。假使你四力对治的话呢,这个话呢就不是这么说了。


“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假使你说,不是说指不对治的,不用对治法对治的人的,是一切法,一切人都是一样的,这个业经过一百劫以后还不会失效的。那么这样子说呢,“则违正理及违多经”。,我们理上也违背,经里边也违背了。因为经里边说,“顺定受业,应知亦是如此所说”,那么经里边说呢,顺定受业呢,也是可以消除的。那么你说,假使这个业经过百劫也不消失的话,不是指那些不对治的人说的话,那么这个经里说定业可以消,这个话怎么讲呢?讲不通了。所以说这个呢,是违正理的,也违经说的。


“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那么所以说不定业呢,即使你不修那个对治法,它也不一定感果。那么既然说顺定受的可以不感果的,可以消除的,那就是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的话,是指没有修对治法的人说的。真正修了对治法,这个话呢对他们说呢,就不是这么说的了。这是根据《八千颂》的书里边,引了这段文,证明这个即使是定业也可以改的。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


“如是”,这宗大师下结论,“如是由悔及防护等”,由追悔防护,就是前面四力了。“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那么使它不感果嘛,就是异熟的功能把它损伤了。“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即使因缘和合了,因为这个种子异熟的功能,已经损伤了,它就不一定感异熟果了。就像我们的芽,经过火烧了,烤糊了、烧焦了,那么你即使水土、阳光肥料都很充足,这个芽会不生了。





如是由生邪见瞋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


“如是由生邪见瞋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那么这个对治品能损坏这个罪业,使它不感异熟果。反过来,瞋恚心、邪见,也可以损坏善根,使它们不感异熟果。那我们经常说的:“一念瞋恚起,焚烧功德林”。那么以前造的功德就报销了,什么果也感不到了。那也是从坏的方面说,也是一样的道理。邪见能够断善根,那么一些好的果也就是不生了。因为起了邪见,把好的东西都消掉了。邪见、瞋恚可以烧善根,那么反过来,我们的对治、四力,也可以能够损坏那些罪业的异熟果功能,这是一样的道理。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瞋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 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瞋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这是说,这部论里边它这么说,善法,我们造了很多善法,但是你生了邪见了,或者你起了个极大的瞋恚心,可以把这善法亏损了,损坏了。那么不善的法,只要起“厌、,诃、,防护、,悔除”,这就是四力了。就靠这个四力的功能呢,也可以把它对治,把它的产生异熟果的功能呢,把它损伤。那么它虽然众缘和合,因为它的种子(善不善种子)的功能损伤之后,那岂能感果呢?这个烦恼虽然是还在呢,但是它已经经过这些对治过了,它的功能是损伤了,就像焦的芽,焦芽败种,再好的阳光、水土、肥料它也不能长了。那么善法如此,果由邪见、瞋恚把它毁坏;这个不善法也可以四力把它消除,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我们说这个罪可以从根本把它拔除,它既然跟因缘和了,它不生,那么因缘没有因缘和合,时间也过了,那么当然了,不感果了,这是缘缺不生了。那么它就是,既然不生么就根本拔除了,这个罪就拔除了。


“‘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那么经上就有这个话了,你只要受持正法,受持那些对治的法。即使是顺定受业,就是定业了。顺定受的恶业,也可以变成现法受。轻轻地现世受点头痛之类的,可以把它消了,这是经上的话。


“又如说云:”经上又说,“‘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契经上又说这个话,说得更明显了,你本来要到恶趣去受苦的那个恶业,因为你对治过了,现在就轻轻地感一个头痛,就消除了。


“‘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那么这里辩论了。他说,你说这个恶业(到恶趣的那个业),你还要感现世头痛,你说根本拔除。既然要感头痛,他就不叫根本拔除了,怎么叫根本拔除呢?他下边说,感到恶业的,要感恶业的那个果,“无余圆满”。,你造了很多,这个决定要受恶趣去的。“谓当感受那落迦苦”,就是说无余圆满的恶业果,那是上品的了,要感受地狱苦的。假使说你地狱去都不去,地狱里边轻的苦都没有受,这不是从根本拔除了吗?就是地狱的苦给你根本拔除了。


“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那么这是说根本拔除,这个话不矛盾。因为你本来要感地狱苦的,要地狱里受大苦的,现在地狱里轻的苦都不受,那不是根本拔除了吗?但是说你感一个头痛,这头痛只是表示果报是有的,因为你没消完,你现世要感一些头痛。地狱里的苦根本拔除是对的,但是果报还没消完,还存在,那么你要感一些头痛的报,那么就表示因果是还是有的,但是因果变掉了。所以说没有矛盾的。这个一句话呢,就是说解释那些对这个业果不明的人的一些问题。既不是——不是根本拔除,也不是说——业报是没有的,业报还是有,你感头痛就是业报。但是你改过了,地狱苦不受了,根本拔除了。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真对治的把烦恼中坏掉的,那是空性了。真正断除烦恼的,空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噩”,一切苦就除掉了。那么还没有证空性之前呢,只能是近对治,近对治也能够把它功能消除。


“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那么即使你没有证到空性,把烦恼的种子根本断完,但是你有违缘,就是说跟烦恼的感业(恶业的缘)相违的,就对治法了,令感这个恶趣业的,把它损伤了,即使因缘和合了,也不能感果了。就是说这个种子坏掉了,纵有阳光、水土,它也不感果了。


那么“内外因果,多是如是”,内部的因果,就是业报的因果,外的因果就是焦芽败种了,都有这个例子可以举出来的,都是一样的。





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瞋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


“故虽励力勤修众多善法”,那么这个道理,忏悔业障我们该除了,但是我们造善法,如果说一会儿瞋恨心起来,或邪见起来,那个善法还是要破坏的。那么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说,尽管你修了很多的善法,假使不防护瞋恚心,“等”――邪见,等等,“坏善之因”,你对瞋恨心不防护,邪见不防护,“则如前说”。,那么善根还是会坏的,不感好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我们修行的人,这是特别提出了,要防护瞋心。那么有的人他就给我说,他瞋心特别大,那你好好注意,瞋心特别大的后果就是一切善果都要坏掉的。那么你要好好地把它对治了,能不能对治呢,怎么不能对治呢?这个有方法的。那么邪见一样的。要破除邪见,就是多看看因果的事情。邪见也是要破坏善根的,这是都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修善法的人,修行的人,就是要努力地防护,瞋恨心跟那些邪见不要给它起来,这是要破坏我们善根的。





故须励力防护瞋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故须励力防护瞋等”,所以说要努力地防护瞋恨、邪见之类的东西。“精勤修习不善还出”,而反过来,被那些恶业造了之后呢,却要精进地修四力,使它恶业消除,不产生异熟果。


这么是两方面的,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善的,那么一定要把瞋恨心跟那些邪见等,“励力防护”,不要生起来,不要破坏我们的善、善法。同时呢,因为过去的烦恼的这个习气跟这个放逸,造作的恶业呢,却是要努力修那些对治法,使它不善法呢,还净,“不善还出”。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这是又一个辩论,解释一种怀疑。有的人就感到怀疑了。他说,假使说一切有力的,就是顺定受的,就是定业,也能消尽的话,那么经里怎么说呢?“唯除先业所有异熟”,一切罪都可以除掉,但是要一个例外,过去的业造成的异熟果报,这是不能消除的。


怎么叫异熟果报呢?“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它是说,你异熟报,你眼睛要瞎的,那么你既然瞎了之后,你说要把他果报消除,把他眼睛再睁开来,这是困难的。“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那么假使因位,你眼睛还没有瞎,这个异熟果还没有,果还没有全部现出来,那么还没有感果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用对治法来遮止呢,却是遮止得了的。那么说这个话呢,有密意的。密意就是说,先业所有的异熟,要除开呢,是已经感了报的。还没有感报的在因位的时候是可以除的。那么所以说跟前面的没有矛盾。“故如上说,无有过失”,所以前面说的话并没有过失,没有矛盾。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徧尽。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杀父及无忧等。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分别炽然论》云:”,有一部论它说,“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那么这是引经来说明这个话了。你说一切罪,可以真正忏悔得好的话,可以“至极永尽”,全部把它消尽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留一个尾巴呢,说要除开先业异熟,这个话是经说的嘛,你说全部消尽了,为什么除开这个例子呢?先业的异熟,是要除开的。


“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他说,这个说除先业异熟的这句话呢,是指已经受了“生盲”,生盲么生出来就瞎的。或者呢,已经瞎掉了就是说,生出来就瞎掉了。或者一个目。或者已经这个异熟果感,坏了一个眼睛。或者缺一个足,坏了一个脚。或者颠跛,是走路一颠一颠的。或者哑的、聋的。就是说异熟报已经出现了,已经成了生盲了;已经成了一个眼睛了;已经少了一个脚了;已经走路颠跛了;已经哑了,已经聋了。这样子的因果呢,这是要除开的。就是异熟果已经现了,你要把它消尽,那是很困难,这个要除开。


“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什么缘故呢?这个业果已经转成异熟果的体了,业全部转成果了,这个时候你要把业改变,使它消尽,那是不可能了。因为已经变了果了,我们改是改业嘛,把业的功能给它改除,不感果。已经感了果了,业也是已经变果了,那再改不了了。这个时候,把业消尽当然不可能了。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那么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思的问题了。我们说,这个经部的说法,业就是思的作用,思心所就是业的作用的,一切业都是思心所作用。那么意业就是决定思;那么身业呢,就是动身思;语业呢,发语思。都是思心所的作用造业的。那么我们说业就是思了。假使因位的思,在因位的这个业。“正造作者”,正在造作的这个思心所,就是在因位的这个业。“获得所余思差别力”,那么其他的业,跟它不同的力量掺进去了。就是它这是恶业的思,还在正在造,还没感果的时候,其他的思掺进去了,对治的思掺进去了。那么这个时候,把这个前面这个思心所力量可以改除,能够甚至于它永尽。


这个就是说,还在因位的时候,在业的时候,是可以给它消除的。真的感了果,成了异熟体――果的体,那就是没有办法了。所以说已经瞎了的,没有办法使他不瞎了。但是他还没有瞎,这个业是要瞎眼睛的,那么你马上对治,就可能把这个业改变了,那可以使他不瞎。这个是可能的。


“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缚迦,、杀父及无忧等”,这几指几个过去历史上经里边所说的那些比较特殊的例子。


“指鬘”,就是殃觉摩罗。他是外道的一个弟子,这个外道的一个女人,看到殃觉摩罗长得好,要想调弄他。结果殃觉摩罗呢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是,这是师母了,他就是严词拒绝。结果那个女人在他师父面前说了一些他殃觉摩罗的坏话,结果呢他师父呢,就想一个方法,把他弄死他了。他直接不弄,他就说,你可以,你现在教你个法,你杀一千个人,满了之后把他的手指砍下来,做一个花蔓鬘,挂在身上。满了一千你就升天。他用这个办法呢,想把他(殃觉摩罗)除掉了。结果殃觉摩罗呢,这个人很厉害,他就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都没有人抓住他。那些官兵来抓他也抓不住,最后他缺一个了。他看到呢,人人看到他都害怕了,比老虎还厉害嘛,他就看到他,听到声音都跑完了,他再也找不到第一千个人。这么只有他母亲在身边了,他要想杀母亲了。那么这个佛呢,就感到呢他要造无间罪了,赶快要把他救出来,佛就在他没有杀母亲之前,就来托钵,到他那里经过。这个殃觉摩罗看到佛经过呢,他正好,母亲毕竟有感情了,他不要杀了,我就杀那个人好了。他就跑出去追佛了,追佛呢,佛慢慢地在走,他拼命跑,但是总是赶不上。最后呢,他跑得精疲力尽,倒了地下之后,佛就给他说法,后来他就成了阿罗汉果了。这是一个公案。


未生怨王是瓶沙王的儿子,他把他父亲关起来,饿死了。他母亲因为送东西给他父亲吃,也把她关起来了。这是造了无间罪的。那么一个“娑缚迦”我们不熟悉,他是杀亲生母亲的。杀父指的是“未生怨”了。


。“无忧王”就是阿育王了,阿育王在前半世呢,征服全印度,杀了很多人。后来改悔了,信佛了。那么这些人,他过去的业都消掉的。未生怨王呢,地狱去一下子就出来的。那么他里边就是用这些来解释这些问题。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就是说未生怨王了,要杀母的娑缚迦这些人,“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你说这个造恶业的思,还没感果的时候,能够以其他的好的思,善的思把他改变的,可以使他业消完的。为什么“无间”——,这个未生怨王,最后还是下无间地狱?那个杀母亲的,还是要下无间地狱呢,还是去了呢?没有把业消完嘛。


“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他这个就说呢,为了使人家对业果,起信解,决定的信解。他示现生了无间去,并不是说不能永尽他的业。


“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焰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那么这个说得很善巧了。就是说他所以到无间去,表示这个业果呢是不虚的,你造了无间业要去的,但是虽然去,并没有受苦。就像击球一样,我们说皮球大家知道了,你拍下去它马上弹起来了。他这个无间地狱一去,马上就跳出来了,虽然无间地狱的“火焰焰等事”,也没碰到,无间地狱的苦一点也没有碰到。那么,你不是说你把他的业不是除尽了吗?本来感无间地狱的趣是受苦去的了,结果他没有受苦。那就是根本拔除了。那么这个就是成立了我们说的,“最极拔除诸恶根本”。,确实拔除了,没有矛盾。但是说,无间地狱怎么还去呢?“亦非诸业全无果报”。,那是表示,造了业要受果的。无间地狱是去了,但是没有受苦。这个事情呢,就两方面都解释了。造业要感果,无间地狱是去的。但是他忏悔了,这个四力把他净除了,他确实没有受苦,一去就跳出来了,连火焰都没有碰上,怎么受什么苦呢?没有苦。所以说,这个事情呢,就是他们所受的果报呢,恰恰说明了,业障是可以净除的,同时业果也是不虚的。


这是解释一些疑难了。这两段都是解释疑难的。那么,下面再解说释一下,不要看得太轻易。那么你说反正无间地狱的苦也可以忏悔干净的,那就胆大了,随便造好了。我记得有人就提这个话,“这个释迦牟尼佛教下出了家的,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龙华三会决定解脱了,那么现在出家无所谓,什么事情都做好了。做了之后,龙华三会都有你的份,你会解脱的,那你何必持戒了,啥东西,信因果了,干啥,随随便便好了。”这个话,也是不负责的话,龙华三会,到现在算起来,还有个天文数字在里边。这个天文数字你在哪里?无间地狱,却不好受的了。你受了很多的苦,解脱是有解脱的,但是中间你受苦,受苦的时候很长,你受不了嘛。不要以为这个就没有事了,还是有事。是两方面关照的。一个是解脱是解脱的,但中间受苦是受苦的。不要把忽略了中间那个因素。无所谓,无所谓苦就是有所谓的了,还是要受的。那么这个业下边也是叫我们提高警惕的。不要说忏悔了就没事了。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


他说一个《三摩地王经》,里边记载一个事情,他说“勇授大王”,一个国王叫勇授,他杀一个华月严,华月严是一个大乘菩萨。“遂起追悔”,杀了之后,他马上就追悔了。那么很好嘛,忏悔嘛,“为建塔庙”,那么给他造一个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造了塔庙之后,因为那时候寿命很长了,他就“九十五俱胝千的岁”那么长的时间“广兴供养”,广兴供养,就忏悔的了,“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那么每天三个时候,昼日三时,都是忏悔他的罪,这么好好地持戒,这些就是前面的事例里边有的了,该是忏悔干净了。“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但是他死了之后,无间地狱里边去了六十二个阿瘐他的俱胝劫,那极长的时间了。受那些苦呢,无边的苦,“盲目”了,就是没有眼睛了等等。因为他这世没有“眼睛”嘛,大菩萨,你不知道把他杀掉了,所以感的果就盲目等等无边的苦。在无间地狱里极长的时间苦。那么你说这个忏悔白白忏了,这个还是受那么苦。





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虽然他还受那么的无间地狱苦,但是忏罪并不是白白花了的。“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假使说你不这么忏悔的话,那么你受的苦更大了,时间更长,远远的超过他现在他实际受的那些苦。那就是说忏悔并不是说没有效果,效果是有的,但是你因为造的罪太大了,消不完。即使这样子的忏除,还是要受那么大的苦。那这里就是说,还是不要做恶业好一些。即使造了恶业了,罪太大了的之后,你那么辛苦地长时间地忏悔,也忏不完的,还是要受很大的苦。那么就是说提告我们能够不造罪是最好了。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那么有的人就说了,犯了罪之后只要忏悔么能清净了,“由悔护清净无余”,把一切罪都干净了,悔是追悔,护就是遮止,将来是保护不会再犯。你只要追悔,护持将来不犯,那么可以无余清净。“那么犯了罪也不无所谓了,只要忏悔好了嘛。”


我记得一个笑话,这个说藏地的一些习惯了。有些藏人他杀一个人,他忏悔了,十万个大头,拼命拜,藏人身体好嘛。他就拜十万大头,拜好了,他说忏除干净了,又可以杀第二个了。那这个忏啥东西呢?这个不叫忏了。忏了以后永远不犯嘛。那就一个讽刺了,有些是着了相了。,而真正的内涵、精神没有拿到,你这个忏悔是没有用的。


那么这里就是说呢,反正能忏悔清净的,那么好象是“造了恶,你只要忏悔好了,也没有关系”,这是一个漏洞。那么这里就是说,你即使忏悔清净了,跟你最初没有犯的清净,不一样的。这两个清净呢,有差殊的,有极大的差殊,极大的不同。





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里边说的,“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那么《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就说了,犯菩萨戒的根本罪,大家都知道了,“舍戒现身堪更受”,菩萨戒里边犯了根本罪,还可以再受菩萨戒。是有可以重新受的,忏悔干净重新受,可以把罪忏完的。但是即使你下了大功夫把罪忏干净了,又受了菩萨戒了,重受了。但是你这一辈子,决定不能得初地。不要说成佛,即身成佛是不要说了。大乘见道(初地)也得不到。那么你假使说,没有犯罪的清净的身,他这一辈子,可以登初地,也可以即身成佛。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不要说“只要忏悔嘛,干净了是一样的”,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当然了,从现在的来说,即使你不忏悔没有犯,这一辈子能得到初地的,也极不容易了,因为这个末法时期嘛。但是呢,也不是说没有可能,还是有,真正你依了法修行的话,这一辈子得初地是有可能性的。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海公上师的教授教诫,就是希望我们这一辈子能够登初地——见道。见了道之后,这个眼开了,开了之后就不会走错路了。那么自己修行才有办法了。没有见道之前呢,你自己就没有一个主宰了,要依止人家修行了,那么最好得初地嘛。但是你犯了戒,即使忏悔干净了,根本罪犯了,即使忏悔干净了,又受菩萨戒了,你才修行了,这一辈子不要说成佛,初地也得不到的,决定了不能得到的。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


“《摄研磨经》亦云”,有一本经叫《摄研磨经》。“‘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这是问了,问佛了,就有人就问佛。他说,佛,假使有一个人,因为亲近恶友(恶知识),增上力这个原因,与恶友的增上,那么造作了诽谤正法的大罪。他说佛,像这样子,这个时候,他怎么样子能够脱这个罪呢,忏悔清净呢?“作是请已,世尊告”,这是文殊菩萨请的了,请问之后呢,佛就告诉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那么佛就告诉文殊菩萨了,他说曼殊室利假使说这个人以前毁谤正法了,那么你忏悔了,七年里边,一日三时,(昼夜六时嘛),白天三时呢,都是在忏罪,于罪忏除,那么就是不断地忏了。我们的有的人忏罪也好,身上的附体要他求也好,一天念一点点:“哎呀还没有解除啊,还没有解除啊,还没有瑞相啊?”着急得不得了。人家七年里边,一天三时,不断地在忏,那么当然了长时期地、无间地,那么是效果大嘛。那么清净了,谤法的罪是忏干净了,那么干净呢不是很好了吗?但是不行,要证果证道的功能没有了,。“其后至少需经十劫,始能得忍”。,那么你这个人呢,至少要经过十劫以上,最起码是十劫,乃至十劫、二十劫、三十劫,才能够得忍,忍是加行位的,暖顶忍的忍。加行位的忍还得不到,要十劫以上才得到,那么见道还早得很了。





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这里边说呢,你忏罪,罪是清净了,但是呢,要得忍位的话,这是加行道的第三个位了。“任如何速”,再快的话,起码要十劫;那么慢一点的话呢,十劫、二、三十劫都可能了。


“是故无余清净之义”,所以说忏罪能够无余清净这个话,是指能够感非悦意果,感恶果的,恶趣感果的这个功能呢,可以消除了,“无余永净”,就是说恶趣不受苦了,这个是可以的,做得到的。“起道证等,极为遥远”。,但是你要,这个身体要能够证道,证果证道呢,那却是不行了,堪能性没有了。“极远”,不单是这一辈子换个身体就好了,不行呢,十劫以上了。那就是说,要恢复你证果证道的功能呢,却是要经过十劫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恢复。


那么从这一点看呢,“故应励力,令初无犯”。,所以说应当努力,使一开始就不要犯。不要说犯了之后能忏清净的。清净是清净了,异熟果的苦报不受了,但是证果证道却不行了。那么我们修行目的是证果证道嘛。你苦不受了,仅仅是增上生嘛,决定胜还达不到的。那么所以说,最好是一开始就不要犯。


那么我们这个十六罗汉里边,最标准的不犯的呢,根支具尊者。佛说一个戒,就守一个戒,不管大小,轻重,都不犯的,说了之后就不犯的。那么威力也极大了,所以降龙尊者嘛。这个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地方一个恶龙为灾非常厉害,嘴里吐火,大家都无可奈何。即使有神通跟它斗,也斗不过。阿罗汉去跟他斗,也打个平手,那么没办法了,去请佛了,求佛来解决这个问题了。佛就对那个根支具长者说,他说:“你去,你去降服伏 。”大家很奇怪,根支具长者呢,并没有神通的,也没有精通三藏。既不能说法,又不能显神通,怎么办呢?佛说他能去。那么根支具长者呢,他对佛是绝对相信,佛说我能降,我就能降嘛,佛不会说假话的。他就毫不畏惧去了。去了之后,大家很看稀奇,“哦,这位尊者去降龙了,那么个恶龙他怎么降呢?”去看他如何降龙了,跟了去看,结果呢尊者跑到那个边境呢,就看见那边龙呢在吐火,烟很厉害。尊者就远远地喊一声:“贤者,你好走了吧。”“贤者”么很客气的话了,不是骂人的话。对恶龙,为灾的恶龙,还是很谦虚恭敬地称他个“贤者”,他说:“你可以走了。”一句话说了,那个龙就摇摇尾巴就走掉了,再也不来了。这个是什么原因?大家很奇怪,本来想看热闹的,看如何斗了,结果看了啥斗都没有,就是一句话。那么大家问佛了,这个尊者好厉害,一句话,龙就跑掉了,什么原因呢?他就说:“他,一切戒,不论大小、轻重,只要一制,就不犯的。”这是这个戒的威力。所以说这个戒的威力极大。这里我们就是说鼓励大家持戒了,也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这里说呢,最初不要作罪么是最好了。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所以说圣者,那些证果证道的人呢,他对小小的罪,哪怕是一点点小罪,即使为了活命的因缘,也不会故意去犯的。那么我们就是说,证了初果以上的,任运不犯五戒的,这五条戒呢,他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不会犯的,哪怕杀了他头也不会犯的。那就是圣者对微小罪呢,即使为命故也不会犯的。那么初果如此,二果当然更好了。





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


“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假使说,忏悔能干净了,跟开始没有犯,两个是一样的,那么圣者何必这样做呢?命都不要了,去保卫一个小小的……,小小的罪都不敢犯,情愿牺牲生命,这个好象是多余了嘛。当然,就是因为他这么做,就是忏干净的跟最初无犯的,极大的悬殊,不一样的。所以要这样做了。





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那么世间上也有比喻可以看了。现见手脚伤了的,有时骨折,手骨、脚骨断了的,断了的呢,虽可以治疗,可以医治,给它骨头接起来,“然终不如初未伤损”,但是接起来的骨头,跟没有断过的骨头,不一样的。接好的骨头,不经一敲的,一敲就断的。没有断过的骨头要硬得多。那么就是说,从世间的、现实的例子也看到,经过损伤的,虽然补救好了,跟原来是不一样的。


那么佛教里边,那些罪,犯了是忏清净的,跟那些没有犯的,本来清净的,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力量能证果证道的,一个即使你花了很大气力,忏清净了,但是证果证道的堪能性就没有了。


这个菩萨戒犯了根本罪的,即使你忏清净了,又受了菩萨戒了,但是这一辈子,不能到初地的。那么其他的诽谤正法,这是很厉害的罪了,比一切罪都厉害,那么即使你忏干净了,日夜,三时,一天三时地忏,精进地忏,忏干净了。但是你要证个“忍”,却是至少要十劫以上。那就不能证果证道了——这个现辈子。那么不但现辈子了,后辈子了,后后辈子了……,要十劫以后呢才有希望了,那么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不要看到罪能忏悔干净就对犯罪不在乎——“反正只要忏悔好了”。那么要,最好就是说,最初不要犯。附带地就是针对那些,现代那些不好的舆论,反正是弥勒佛出来,都能解脱的,现在就马马虎虎了。戒也不要持了,吃喝玩乐都随便来了,这也不一样的。中间的苦你是要受的,这个苦受起来,不是好受的。那么这些事情呢,就是不要掉以轻心,也就是说不要钻空子。也不要说跟了烦恼走,烦恼就是叫你享受,要做坏事嘛。那么我们现身要跟烦恼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做坏事,尽量做好事。那这是我们修行的人必须要树立的正知正见,不要起这些偷空子、钻空子的事情,不要做。戒一定要护持,最初无犯。那么修行一定要努力向上,争取很快地要成就,不要在无间地狱里去等了很久才出来。这个太愚痴,这个很愚痴,划不来的。因为这个苦还是你自己受的嘛,没什么好受嘛。


今天时间到了。





第四十九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了业果的问题。那么重要就是说业果呢,只要真正忏悔的话,定业也是可以消尽的。但是这个业果呢,对每一个补特伽罗来说,他就是受的果是不一定的。有的,他的果能够消尽了。有的呢,虽然精进地忏悔,因为造的业太大了,那么还要受很多的苦。但是并不是说,忏悔是无效的。假使不忏的话,那么果呢更不可设想。所以说忏悔效果是决定有。但是每一个补特伽啰,他的情况是不一定的。


那么最后呢,我们就是说,忏悔虽然能干净,但是他仅仅是避免受异熟果的苦报。在证道的堪能方面说,他是却丧失了这个堪能性了。那么这里边就是说,毁谤正法的,这是罪极大了。那么你虽然拼命地忏悔,七年里边,一天三时地忏悔,那么清净了,罪是忏清净了,异熟果的果报不受了,但是要这个证果证道,哪怕是一个加行道的“忍”,起码要十个劫以上才证到。那是当下呢,是完全没有这个堪能性的。


那么假使说菩萨戒犯了的,那么虽然可以重受,但是他这一辈子,罪是清净了,异熟果不受了。但是要得初地,那是决定不能得到的。那么这里就是说,初地不能得到,下边的还是能得到。因为菩萨戒的根本戒,跟那个谤法的罪呢比起来要轻一些。谤法的罪呢哪怕你忏干净了,十个劫以后,才渐渐能得到个加行道的忍,不要说初地,这个是更厉害了。那么所以说,最初没有犯的清净,跟犯了以后忏悔了的清净,两个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主要是证果证道的堪能性是丧失了,没有了。


那么世间的比喻也可以说,手脚骨头折断了,虽然可以治疗,把他骨头接起来。但是接好的骨头,跟原来没有损伤的骨头是不能比的。那一碰就烂的。原来没有受损的,那就是比较坚固得多了。所以说呢,我们修行的人,最好就是要保持最初不要去犯。不要说犯了清净,就可以跟那个不犯一样,这是做不到的。那么所以说,最初不要去犯是最重要的。


好,下边我们接下去。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这是说不好的一面;“‘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这是好的一方面。


这个颂呢,据说是在释迦牟尼佛在神变月的时候,跟一个外道比神通了。因为外道太嚣张了,那么他的佛弟子就再三地要求佛,还是跟他较量一下。那么变了十五天,这十五天里边,外道大败涂地,一败涂地了,那是不可说了。那么这个事情过了之后呢,佛就说这个偈了。他说假使作恶的,没有修善,没有修善业福报的。“误失正法”,他把真正的正法没有得到,“误失”,失掉了,而得了非法,修那些邪法。“具恶业人死怖畏”,那么具有这样子恶业的人,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死的恐怖。就像一个大海里边,一个破烂的,一些朽坏的船,乘了那个船,那是什么时候都有沉没的危险。那么就是说,失5:24正法,不修善法,那么这样的人呢充满了恐怖的。


那么假使说,“若已修福未作恶”,这个人假使说修的是善业――福业,坏事没有做的。“行诸善士妙法轨”,他修行的呢,善士,修行的人,这是他的“妙法轨”,殊胜的法,那是包括无漏法了。如果这样子,恶业不做,修了善,福业(有漏是福业),又修一种妙的法轨(无漏法),这样的人呢,就像在大海里边乘了一个很牢固的船,决定登到彼岸,不会有死亡的危险的。


  那么这就是说,修善法的人,他就是不但是没恐怖,而且能够很快地登到彼岸去。那么反过来,修恶法的,不但不能登到彼岸,随时都有死亡的的恐怖的危险。这个不但是死亡了,还要堕恶道趣去的。





莫依前作,应如后行。


“莫依前作,应如后行。”,那么这两句话里边,我们不要照前面那些去做,就是坏事做了很多,好的事没有做,这些是危险的。应当根据后面的那一个,专门修那些善法的,有漏无漏善,坏事不做的,这是稳固,没有恐怖的,能见到登彼岸。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下边又说一个,那么不要做恶业,修善法是对的。但是有些人,他对这个法说了很多,“应理言辞”,如法的话,但是呢,行动是放逸,却不照了这个法去做。那么这样的人,得到的好处呢,极微劣,没有什么大的好处的。但是有些人,法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他知道一点就做一点。“随所知”呢,所知的法“正行取舍”,根据他所知的法,正行,如法地去修行。取舍,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这样的人得到的好处极大。


那就是说我们单是知道,不修行是不够的。有些人学法很精进,背诵什么东西弄了很多,但是你行持没有,那就是说益利极少,甚至于是恶趣因。就是帕绷喀大师说的,学了很多法,目的是到蒙古去兜财售去的,要名利去的。那你这个法学了有啥用处呢?还是为了世间的名利而服务的。那个还是恶趣因,不但得不到解脱,还是恶趣的因。那么我们如法地修行,才真正得到大的益利。所以说,法固然是很好,但是得到法之后,重点还是要行。单是嘴里说,不去做,那是得不到什么大的好处的。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像象出淤泥。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么下边引个经说。“《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痴嗔痴,此等能得沙门分。’”,那么这个经呢,据说他的公案是这样子的:提婆达多为了要争利养,他就跟阿奢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他是王子那个时候,他就说,“你把你的父亲杀掉”。,他是瓶沙王嘛,因为瓶沙王是信佛的,寿命很长。那么提婆达多呢,对佛怀恨在心了,他就想把佛害掉,那么自己呢,做新的佛。叫这个阿奢阇世王呢,把这个瓶沙王杀掉。他相信他的,相信提婆(达多),那么他做王,结果阿阇世王就把瓶沙王关起来饿死了。那么提婆达多害佛呢,却是没有害成功,就是出了佛身的血。那么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呢,叫莲花色士比丘尼,她就对这个事情,就对提婆达多很不满意了,就呵斥他,结果提婆达多就一拳把她打死了。那么是杀了阿罗汉了,犯了三个业了:一个是出佛身血;一个是破僧;又一个是就是杀阿罗汉尼了。那么他这个做了很多坏事,结果呢,他回到他的自己的团体里去呢,又装模装样地对那些他的徒弟们说了很多的法。


那么这样子人呢,佛就批评他了。假使有一个人,他说了很多的好话,“如理语”就是如法的话,但是行动是放逸,“不如是行”,不根据法而行,放逸行就是乱做了,做坏事了。


“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那么正巧这个时候,一个赶牛的人呢,赶了一群牛,边赶边在数,他回去了嘛,赶回去么看数牛少了没少了。他就是说,数了半天,数人家的牛。对他呢,他是放牛的人,他自己一个牛也没有,都是人家的牛他在放。那么就是说,这个就是比喻说了很多法,自己也不行,没有做,都是说人家的。说食数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好象,你说了很多的如理法,却也不照法这样的去做,而放逸,做一些坏事。像像一个放牛的人,数了很多的牛,牛虽然很多,但是不是他的,他根本没有份的。这样子的人,“彼非能得到沙门分”,他要得到沙门的份分,就是得到沙门的好处呢,是得不到的。


那么反过来,“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痴,此等能得沙门分”,反过来,假使说他法说得并不多,当然不是没有了,不是太多。但是“正行”,如法而行。法随法行了。法就是涅槃,随法就是能够趣向涅槃的法。那么依法随法行的去做,正行,这样子,并且能够远离烦恼——贪瞋痴。这样的人,能够得沙门分,沙门的好处能得到。


那么就是说,这两类人呢,是多说而不行的,不如少说而正行的人。那个得的利益不一样。


下边就是说,叫比丘呢要谨慎,不要放逸了。“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像象出淤泥。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那么这里就是说,比丘――修行的人呢,应当要乐于,就是要好好地“防慎”,谨防那些放逸的事情。不要做放逸事情了。对于放逸呢,要看得很怖畏,放逸就做坏事了,不行。我们说精进就是对善法努力,放逸就是对善法不努力了,对恶法去努力了,那么就是放逸了。那么这样子,要谨慎地防护身语意,要深深地怖畏放逸的害处,它的将来的果报。


那么这样子呢,“自导出恶趣,如像象出淤泥”。,可以自己把自己从恶趣里拔出来,就像那个大象从一个泥潭里边跑出来一样。那么这个我们说,在有些地方呢,就是沙漠地带,不是我们二万五千里长征呢,有经过一个沙滩里边,这个泥潭子是陷下去没有底的,爬不出来的。那么要拔出这个淤泥要费很大的力量。那么大象,它如果自己知道这个泥潭是不好的,它努力拔出来呢,那是也可以出来。


“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那么开始的时候,修行困难了,就像大象从淤泥拔出来一样。但是你久而久之,那个成了自然了。“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那么经常这样子防慎,怖畏那些放逸的事情呢,那么习惯成了自然之后,一切恶都能够掉下去。就像风吹树一样,很自然的,这恶就去掉了。那么这是修行呢,应当这样子做。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这句话很重要,正知正见的重要。假使有的人假使希望生善趣,就是人天趣了。或者要解脱。解脱有声闻的解脱,缘觉的解脱,还有佛的解脱了。“诸解脱”,各式各样的解脱。希望增长生,希望得到决定胜的,那么应当“多修习于正见”,那就是应当发愿。多修习正知正见。


“若人邪见”,假使没有正知正见,具邪见的话,“虽妙行”,虽然你做的事情,很好,行的很好,但是见不正。“一切皆具苦异熟”,将来都是恶趣因,将来感的果,异熟果都是恶趣的,苦的。那就是知见不正,你修行再清苦,也是不能得到……,人天趣都得不到。


那么所以说,外道也有很多持戒的,也有不杀、不偷盗等等,也有很多嘛。但是他们的知见不正,虽然他们也持戒,即使戒有些是看起来跟佛教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果报全部不一样。佛教里边……,很多人就说,“一切宗教都好嘛,你看嘛,佛教么叫人家不要杀、不要偷、不要邪淫,其他的宗教嘛,也这么说嘛,应当都是劝人为善嘛,都是好的。”但是没有分辨知见的问题。佛教的知见,正的。什么叫正的?我们前面讲过了,在一百一十七页页。我们什么叫正知见那个时候讲了很多。


他说“若于业果”,最后一行,“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能够明白业果,决定下来,知道是不欺诳的,那么得到定解,不动摇的这个胜解的。那么一切所有的正见就是得到了。也就是一切白法的根本,也在这个正见里边。一切善的法,都从正见出的。那么反过来,邪见里边出不出白法的。所以说邪见决定感恶趣,恶异熟。


所以知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破戒仅仅是受苦,破了见之后那就更苦,这个比破戒的罪还要厉害。那么我们前面说过的,不破见,但是破了戒的,还生了龙里边,还可以修行。但是破了见的,邪见的,下地狱去了。而且最上的邪见,把善根都断掉了,成了一阐提了,那就是很不好的。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正知正见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是《亲友书》里边的引下来的。那么它里边呢,《亲友书》里边原文呢就是有两个颂,一个是世间的正见,那么可是善趣的根本,一个解脱的根本呢,出世间的正见。他就是说假使你要得升天,要求解脱的,要修正见。那么假使你是邪见的,你这个即使行善的话,造的果还是苦的,恶果。那么你假使能够把四个颠倒除掉,就是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依这个四个正见来行的,才是出世正见。假使你执这个无常的执为常,苦的执为乐,不净的执为干净的,无我的执为有我的,有这四个颠倒见的,那么你只要受苦了。那么出世正见呢,他的根本就是无常,苦,不净,无我。那么这就是说,他下边那个出世正见这里没有引了。





『《宝鬘论·明增上生和决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略则无见者,谓拨无业果,非福恶趣因,经说名邪见。略则正见者,谓信有业果,福是乐趣因,经说名正见。』 


『。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如实知正义,不依二解脱。』不依有无二边见的圣者,当得解脱,因为如实现知诸法实际的正义故。” 


那么我们看《宝鬘论》也是有同样的话,它里边说:什么叫无见?“略则无见者,谓拨无业果,非福恶趣因,经说名邪见”,《宝鬘论》讲中道,要远离有无二见。那么什么叫无见呢?就是拔无因果。这些,非福就是造恶业了,这是恶趣的因。经里边就是这叫邪见,我们那个论里边叫无见。因为它从有无来对,两边,边见,它叫无见。


那么什么正见呢,“谓信有业果”,相信业果的,福,它是福业,是乐趣的因。那么“经说为正见”,这个经里边也说的叫正见。那么“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如实知正义,不依二解脱”。,无见的,拔无因果的,决定堕恶趣的。有见的,相信因果的,但是不能见到空性的,可以生善趣,但是解脱还不行。那么如果有见里边,不执着有自性,“不依二”,即不依有,也不依无,得中道的,能够把法的性,如实知道的,那么可以得到解脱。不依有无二边见的那些圣者,他可以得到解脱的。所以说,有见呢,仅仅是一个基础,得人天的增上生的基础。那么要得解脱呢,还要上一层。在有见上边,还要把这个边见除掉,有无二见都要除掉,证了空性了就是,那么这个才得解脱。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这里就是说,“缘起二业”,善恶二业了,它的因果,善的业呢,感乐果了,恶业感苦果了。这个业果能够正观见的,如法地、如实地能够观见的,就是能够生定解的。这是“成”,能够成一切诸乘,三乘要以这个为基础,一切士夫的义理。那么一切士夫,包括凡夫,他的人天乘,也是要依这个业果的正见的,是“必不容少根本依处”,不能少的。凡夫要得增长生,必定要对业果的正见树立起来。那么三乘要得解脱的,在这个业果的不可少的根本里边还要加上这个空性了。


就是说缘起的因果,固然要知道,缘起无自性,这个空性也要知道。那么这能得三乘的解脱。但是这个缘起因果,却是一切都不能少的。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 《贤愚因缘》 、 《百业》 、 《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 《贤愚因缘》、 《百业》、 《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下边就是说,我们既然这个业果的关系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当根据前面所讲的,要多看,多看把它生起定解了,要修了。还有一些介绍,宗大师介绍一些经书叫我们看的。 《念住经》、  《贤愚因缘经》 、 《百业经》、 《百喻经》、 《毗奈耶》,、 《阿笈摩》这些,( 《阿含经》)等等,里边讲了很多因缘,“并诸余典”那些讲因果的书,其它的,叫我们多看一些。看了之后,“令起猛力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这些经看了之后,干什么?要生起猛力的、极强大的、力量极强的、恒长的(就是不会间断地),总是生起那个定解,不动不摇的解。我们看这些《贤愚因缘经》,那些故事呢,并不是说小孩子看故事,一样的看了就算数的。这就是说要在我们内心里边,把业果的这个道理呢,要深刻地印下去,要得到猛力的、恒长的,就是始终如一的,不会产生怀疑的,那么这个定解。这样子,看了这些书才有真正的收获。


否则的话,很多人欢喜看这些书,目的是讲故事,讲给人家听。人家听了很欢喜,或者求利养,这个就不是真正的目的。当然了,讲给人家听,人家对佛教起一个信心,也是好事。但是重点自己要对业果起猛力利的、恒长的定解。要生起这个。你讲了之后,人家才能够也生起定解。你自己都不相信,讲故事一样讲了算数的,人家听了也不过听个故事罢了,也得不着什么好的好处。





       己二 生此意乐之量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唯虚言辞。即换其位,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


那么下边,“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那么这个意乐心,生起,我们每一个都有嘛。修一个法,他的量多少,要够量么才算修好。这个意乐心就是,这个量是什么叫够量呢?


“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唯虚言辞。即换其位,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那么我们要对业果这方面要起定解,那么起的目的呢,就是说放弃现世了。下士道的重点是为了增上生。不要为现世的,有漏的福报去求那些。那么我们过去我们一向都是这样子,对于求现世,无伪的,没有假的。就是说,就是一切都是真心诚意去求现世好。很多人就是他修行都是为现世。他做了好事,总要现报。有的人他信佛,做了很多佛教该做的事情,他还是很穷,或者还很倒霉,他就怀疑了。怎么我做了那么多,还是这样子呢?他有的人就不信了。


那么我记得我们在五台山去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每天,他有一个佛堂,每天跑到佛堂去拜求。回来之后,如果这一天很顺,就很感谢,磕头。如果这一天出去不顺,倒霉。回来呢,就会埋怨,甚至对护法菩萨起埋怨的话。好象“怎么不保护我啦,不加持我了?”这个话。那这样子的修行呢,做生意一样的,毫无意思。就是为现世的福报。那么我们一般的人都是这样子了,无伪的,对修现世是没有假的,真正是要求现世的。


修后世呢,经常说要求后世:“啊,求后世,求。”,“唯虚言辞”,这些空话。真正求目的还是着力于现世的。后世呢就假话。那么假使我们修到怎样子呢?把它换过来。“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那么就生起了。就是以求后世为主了,现在呢不是重点了。这个就是说,这个量产生了。你说全部要求后世,现在不顾,一切都不顾了。这个呢,一下还做不到的。那么真正生起的量,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量生起呢?就是说以后世为主,现世不是主要的了,次要的了。那就是这个量已经可以说生起了。那么当然还要深入一步呢,把现实更放的轻了,乃至到十密秘财一样的,把现世根本不管了,那才是真正的下士道了。





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等于说生起了之后,并不是不够了,算了,这些仅仅是一个及格的一个限。到这个地方呢及格了,及格之后,还要使它坚固,不要又退下去了。而且不但是坚固,还要努力,使他更上进。所以说,虽然生起之后,还得要给他巩固起来,坚固。“故此生已”,所以生起之后呢,还要努力,好好地去修。一个是令他坚固,一个使它更增上。





       己三 除遣此中邪执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


那么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在修业果里边,有些不正当的邪的分别,要把他扫除。那么哪些邪分别呢?      





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2 08: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谓有一类,以佛经说”,反正这邪分别呢,都有依据。他的依据呢,也是佛经。但是他的误解,把佛经的意思解错了,也就是没有传承。有的是安心捣乱,当然是安了心的了。有的却不是安心的,他没有传承,佛经看了之后看不懂,搞错了,那么又起了个邪分别。所以说佛经呢,帕绷喀大师也说的,不是看了就算数的。在西藏,自己看出来的学问,佛经里的,自己看出来的,人家不要听的,你讲经不要听的。一定要有传承的。那么这里就是说,有的人,他看了些佛经,他就这么说,佛经里边呢,“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他就以看到经里边呢,生死,就是世间上的一切圆满,世界间的圆满都要拋弃的,这个佛经里是有这个话嘛。那么他以为错误事,做了一个错误的依据。





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


他就怎么说呢?他说“身受用等诸圆满事”,身的圆满,受用的圆满。受用么是他的……,有身么就要受用了,包括他的依报了。一切圆满呢,所以增上生呢,我们说你不是说,我们修行要增上生、决定胜。他就取这么个邪见,他看见佛经上说,“你世间的圆满”,我们《上师供求加持颂》也有嘛,“世间满足深陷险罪业坑”,“这是不要的,那么你这个增上生,也求的是身的圆满、受用的圆满嘛,这些都是生死,世间的事情。你要求,发心求这个东西,不对的。这是求生死,不是求解脱。”那么有人,看起来振振有词,好象依引经据典的,指出增上生是不对,不该求的。“发求此心的不应道理”,他说你发心求这个增长上生,身、受用的圆满这些是不合理的,违背佛经的。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那么宗大师就给他解释了,所求里边,我们说有两种。“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我们所要求的是两种。现前的增长上生,究竟的决定胜。这个没有话说,这个两个都是要希求的。





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


“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那么在生死里边,我们不是说要求的么增上生、决定胜了。决定胜没有问题,前面那个人也认为对的。但是增上生他反对,他说这是世间的生死的事情,不应当求的。那么这里宗大师就解释了,他说,我们在生死之中,还没有解脱之前,“身等圆满”,身、受用这些圆满,要求的解脱的人,在现法中,也得要希求。你没有身的圆满,没有受用的圆满,怎么修行呢,怎么解脱呢?“以由展转渐受此身”,那么你一辈一辈子地受这个增上生,最后乃修行到决定胜嘛。如果你增长上生的身体都没有,得到的是无暇的身体,那你怎么修得决定胜呢?所以说增上生不一定是生死的事情,为了最后修这个解脱,是需要的。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


那么,“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那就是说,并不是说所有的增上生,包括身的圆满、受用的圆满、眷受的圆满,都是生死的事情、所摄的事情。那么什么道理呢?





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


“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那么我们说,我们求的增上生——身圆满、受用圆满,这个到圆满究竟的时候,就是身的圆满,就是佛的报身,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圆满;佛受用的圆满,就是佛的佛土的圆满,就佛的净土了。那么眷属的圆满呢,佛的那个大菩萨了那些,那些在净土里边的那些眷属了。所以说,成佛的时候,还是要身圆满、受用圆满、眷属圆满。那么我们不断地求,这个后世的增上生呢,最后的一个增上生呢,就是成佛了。所以这些并不是生死的事情,是成佛的事情。不能说“凡是增上生都是世间的流转生死的事情,不应当求的”,这个话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很容易混淆了,听起来很容易迷惑,那么宗大师特别指出,这是邪见,这个邪分别,要去除的。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那么《庄严经论》上说什么叫增上生呢?就是受用圆满、身圆满、眷属圆满、勤圆满。这个含的是什么意思呢?





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们六度里边,前面四度才成办的。六度是修菩萨行的嘛,怎么是生死呢?所以《庄严经论》里就指出这个问题。增上生就是说,受用的圆满就是布施。身的圆满,持戒的圆满。眷属的圆满,忍辱的圆满。事业的圆满呢,就是精进的圆满了。前面四个度的圆满,就得到这个增上生。它内涵呢就包括的有受用的圆满、身的圆满、还有这个眷属的圆满、再加一个事业的圆满。成办增上生,就是要前四度,并不是生死的事情,修六度的中间的四度。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还有其他的经典很多,都说“此等”――前面四度,成就佛的色身,报身。





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这个里边就是说,很多的经里边说,由前四度成办色身。那么所以说修种智者,修佛道的人,种智就是佛了,要修行成佛的人,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很长的时间,要修很多的殊胜的六度,戒施忍等,他的目的“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这个增上生了,最殊胜的增上生,就是佛的报身,佛的净土,跟他的佛的眷属。那么修行的目的就是求这个,为什么是流转生死呢?这个是批驳了前面的话了。“成办究竟决定胜者”,那么究竟的决定胜怎么成就呢?增上生已讲过了,决定胜怎么说呢?





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这里引《入行论》说,要成佛,度脱大苦海,到彼岸去,要靠人身的。那么说增上生是要的了,决定胜需要增上生才能成办的。“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以人为代表呢,为什么?南洲的人最好嘛,胜过天上欲天的。这是修行最好的是南洲的人,所以以人所表的善趣之身。“度诸有海”,度诸三有大海。经过很长的时间,得到趣向一切种智了。妙种智就是成佛的智了。要经过很多时间。


所以说,能够成办这个身的胜因,尸罗是道的根本。这里就引出这个道,特别强调这个戒。我们要得到增上生里边呢,布施是受用的圆满了,持戒是身的圆满了。所以说我们要把人身搞好,最后成佛呢,这个戒是特别重要的,是道的根本。这里是突出,尸罗。那么下边就是说,尸罗有很多了,那么那一种尸罗是圆满的呢?要接讨论这个问题。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圆满学处。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那么我们得了……,前面说要度脱大苦海呢,要靠人,人身就是代表,表示、比喻一个舟了,表喻人身就是一个船。度脱三有大海呢,才能够度脱了,到彼岸去了。那么这个大苦海也是个比喻了,就是三有了。那么以人的船度这个三有的大海(苦海),那么人很重要了。但是这个人,善趣的人,假使说人身得到了,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他的相不圆满的,功德的不够的就是说。那么你要修行呢,也仅仅成功一部份的功德。要圆满地成佛是不够的。“虽修诸道进程微少”,那么你的身体的不圆满,只能成就一部份功德,你要修道的话,那进步极微少,那么该要什么样身体呢?应该要一个最圆满的人身。那么最圆满人生哪一些呢?


“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他就强调戒来了,“故须励力,护比丘苾刍等圆满学处”,那么我们这个人身,如果说功德不圆满的,那么他成就也少。那么这里就说,假使说我们一个,“护”,就是守护,“求寂”,沙弥,“等”,沙弥、沙弥尼了,或者是居士了,这些戒呢,不圆满的学处。这样子呢,那你成就一切功德也不多了,要修道非常微少的。就是进程艰难的,成就是不多的。那么这个是不够,就是说,我们以人身来说,单是有一个沙弥戒,有一个五戒、八戒、还是不够的。


“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比丘苾刍等圆满学处”,那么我们这个人身,真正在成了一切种智的,修这个道的话,这个沙弥戒等等,不够圆满的。要“励力”,努力护持,就是要受了,受了之后还要护持,重点是强调护持了。单是受很容易,受到了之后,不护持,那也没用的,犯了很多戒,恶趣还要去呢,成什么佛呢?所以说要励力地护持比丘等圆满学处。那么别解脱戒是最高的比丘了,再上去呢,就是菩萨戒了,那么乃至三昧耶戒了。这些圆满的都学了之后,那么这个人身的德相就圆满了,那么你要修一切种智道呢,那就进程就不是微少了,就是可以很大力量去修了。


这里就是强调,虽然度苦海,靠人身,这个人身但是有圆满、不圆满。那么这个受用圆满、不圆满呢?就是他前面讲的,这根本的戒圆不圆满的?戒圆满的,当然说,修行就力量大,进程就是快;戒不圆满的,本身只能成就少分的功德的,那你修行进步就不能很大了。那么这里强调是要圆满的学处。


  我们这里说的,他宗大师很善巧了,并不是说你受一个学处就了了,要护嘛。问题是在护上边。受戒,现在都到处都能受。受的如不如法?是一个问题。再一个你受了之后,能不能护,是更大问题。那么你即使受了戒了,你说我比丘戒什么戒受了,不如法的,等于没受。那么你受了之后,即使如法地,你不护持,那么你恶趣还避不了,你怎么成佛呢?所以这里边呢,是说要圆满的人身呢,能够护持比丘等圆满学处的这个依身才行。


我们有很多人,发心出家,这个很好。但是发心出家,你得要考虑如何护戒。你要一个如法的道场能护戒,你才能够得到圆满德相。你如果道场都没有,一个人住一个小房间,你怎么修呢?没有僧团,你学处不能学到,也没有磨练的方法。我们僧团里边,折服伏我慢,在大众里边你可以把我慢折服伏。你自己一个人房间里,一切依你的,那你我慢怎么折服伏呢?很多人出了家了,就是“搬家”,另外住个房间,住起来了,出家衣服穿起了,这个我们看看是不是护戒呢?不够的。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那么有的人又提意见了,他说:“你说人生么是这个增上生了,他么是要持戒了。那么你说要增上生么生善趣了,人天趣了。那么我们说你生人天趣,‘“近住等亦能获得’”,近住戒、五戒、八戒都能嘛。你何必要去求一个又艰难,那个‘“义利微少’”,好处又不大,比丘苾刍戒二百五十条戒,你要持的话,在目前的这个末法时期,有些微细戒根本就没有可能性。有些可以勉强做到,那么很艰难嘛。“义利微少”,好处也不大,你仅是要增长上生,那么五戒也可以嘛,何必要比丘戒呢?”有人就提这个问题。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那么有的人就这么说了,前面说的呢,比较低一级了,他说持戒为了是要得人天身。“你不是说的嘛,要得此身的胜利么是尸罗,就是尸罗了。那么持戒么得人身了,得人天身,那么这个人天身,近事的五戒、八戒都能得到,你何必去求那个艰难的,没啥大意思的比丘戒呢?”有一种说,别解脱的目的、要义,就是成阿罗汉果了,那么比前面进一层了,不是说人天乘。


“然比丘者”,但是你说成阿罗汉,要受比丘戒,你说要圆满的学处。但是比丘戒,不到二十岁的,也不能受。那么就是说很艰难了,二十岁以下的不能受,六十以上的也不能受等等。中间还有遮难,什么聋子、痞子、哑子都不能受。要求很高,艰难。“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那么近事,就是说八戒的,也可以得阿罗汉果的。那么你应当赞叹这个近事的身了,就是赞叹八戒好了,为什么要去弄个比丘戒呢?这里边呢,问题就是说,你说要人天乘吧,五戒就够了,你何必去受那么多的比丘戒呢?你只要成阿罗汉果解脱吧,近事也够了,八戒也够了,你为什么要去赞叹这个比丘戒,不赞叹这个八戒呢?





难行少义,苾刍何为。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


“难行少义,苾刍何为。”,“这个既难行,意义也不大,比丘戒赞叹它干什么呢?”这里提出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有人会有同样的看法的?可能会有吧。这个该怎么讲呢?这个宗大师就下边这么说,“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说这个话的人呢,应当知道是根本不懂佛教的要点,乱说一通的话,乱说。那么佛教里边该怎么呢?





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


“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佛教里边应当以下下律仪,最初的五戒、那么受八戒,再么是十戒,再么是二百五十戒。一个下边的作基础,上面的要受上面的,下面的就是为了受上边的。那么所以说,“委重护持圆满学处”。,最后受了上边的呢,要委重地、殷勤地、慎重地去护持圆满的学处――比丘学处,乃至这个三昧耶——密乘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26 20: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4-29 00:02 , Processed in 0.05563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