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金刚萨垛佛网 返回首页

宗慈慧的个人空间 http://www.jgsdf.com/?197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佛法中的科学观——宗周嘉措仁波切

已有 1580 次阅读2010-11-23 11:20 |个人分类:佛法甘露|



 我们讲到佛法的时候,且不论人们对佛教是否有信仰,世人对佛法的见谛和相关的文化显然表现了极为浓厚的兴趣。综观世界上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各个宗教,都有着很悠远的历史。


    早期的人类社会,将宗教视为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基石,这点不论是西方的历史或任何国家,包括西藏都是一样。随着现代科学的逐渐兴盛,宗教就趋于以信仰为主。


    所谓“宗教”或所谓“法”,藏语和梵文的字义略有不同,所谓宗教主要是指信仰;因此宗教突显的是信心,而不是研究论证。到了现代科学的时代,注重的不再是信心而是研究论证。因此到十八、十九世纪科学发达时,人们对宗教的兴趣相对的减少,宗教仅仅成为类似于敬神或信仰神的活动,虽然其中仍包含着许多劝人向善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已经不大具有运用知识来探究,或是运用人类智能的涵义了。谈到造物主上帝的时候,只能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来表达对其敬意。一位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宗教部门工作的员工,在谈到宗教时,他说上帝使我们人类无法窥探了解造物主,那真是非常的神奇,除了不断重复地说“非常稀有”“这是神迹”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而我们的佛教典籍中虽然也出现“不可思议”四个字,但不能望文生义般地理解。现代谈到宗教时,会偏向于相信的层面;而谈到科学,便被理解为是经过研究、思考、以及可以被论证等,如此两者可谓是泾渭分明。在这种时候,对科学有兴趣的人,当他面临贪嗔、患得患失等烦恼时,可以借助相信神、祈求神的方法来解除;但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他却很难从宗教中得到启发。科学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大概无法从圣经中取得指点,或是从可兰经中得到学习。


    佛法遍及各地,不仅在西藏,锡兰、泰国有许多佛教弟子,另外中国、日本、朝鲜或越南等国,也都有许多佛教弟子。很早以前,这些地区都与西方国家有所接触,许多佛教弟子移民到英国的统治区或移民到法国去,当时即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几乎没有西方科学家努力从佛法中学习的。爱因斯坦是知名的大科学家,对佛法产生了兴趣,并说未来若有宗教足以与科学并驾齐驱,那就只能是佛法。除了这位科学家外,没有任何科学家希求宗教能够提供知识的。
直到过去的二三十年当中,部份的科学家、心理学家、脑部学家、物理学家、微尘科学家开始对佛教的理论重视,特别是量子力学,能够对应着佛教之于微尘的解释。佛教主张“境”上没有任何法及其自性,虽然完全找不到自性的存在,但是能安立唯名安立的物,方能安立缘起。量子力学科学家也观察到,当分析至究竟时,是找不到任何物的,可是若说没有任何物,是无法解释色法为何存在,至今仍没有“唯名安立的物质”的想法,所以科学界遇到了瓶颈。以佛教来讲,虽然找不到自性有,而且都是自性所空,虽说没有自性,但同时会说有名言安立的存在,这是佛教的见解。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家尚不知道量子力学时,可以提供安立物质的方便,也就是能够安立名言有的关键。同样关系着脑部、脑筋的“心”,基本上任谁都会说是心识,但是它们的本质及作用,很难单从脑筋得到解释。例如眼识能看到色,同样的根识要如何了解境?脑中有了认知后,接着由脑部分辨其好坏而做取舍,这种脑功能在粗显的范围上,虽然还可以解释,但越来越细微时是很难解释了,因此希求透过佛教内在的见解来弥补其不足,从而找到新的出路,打开新问题的结。科学发展至今不曾青睐于任何的宗教,认为从宗教是得不到任何善说的人,近年来转而对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有着期许并开始关注,这大概也算是藏传佛教的光荣。


    藏传佛教是与众不同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这点。在国外开展了很多现代科学与藏传佛教的对话。很多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与科学家讨论时,并未论及前世、来生,亦未讨论“有无解脱”或讨论“佛果”,只有讨论我们现在的想法,讨论如何面对内心的困难或是如何预防病痛、遇到病痛时如何快速疗养,仅是讨论这些问题而已。科学证明了内心的想法与上述的讨论至极相关,证明能够从内心建立人类的利乐,为减少现实生活的种种困难,开始注意想法的重要性,为详细了解内心,于是关注起佛教对内心的阐释。


    佛法分为三门,一门是佛法科学;另一门是见谛哲学;再一门可以说是信仰,总之就是实践。不论是否曾有人以此名目解释经典,唯其内容一直在我们的经典中,特别是密续的典籍里。


    物质的内容称为“基法”,趣入的是次第道法与现证之果法。以大乘整体而言,有二谛之基法、智慧及方便之道法、二身之果法之说,因此分为基、道、果。所谓的“基法”,含有外在之器及内在的情,内外的器与情持续地变化着、改变着,由因缘而生、而变的无常性,终究归向于坏灭,此即本性,又当生灭迁变时,于是而有“时间”的概念,“时间”是相对而有,若非如此,要指出时间是很困难的。经典里剖析物质的“基法”时,有不变化与变化二类,将此区分为常与无常,常与无常并不是随意而讲的,而是在抉择物质的本性时,对有变化的一类称作“无常”,对没有变化的称为“常”。会变化者中,又区分为凡眼睛所见乃至手脚所触等,皆称为“色法”;另外非属色法的领受,亦即我们心中的苦乐等类,能够明了境或了达境、或如通达,总之能够明了通达领受的,称为“识”;还有既不是“色法”,也非属于领受而且有变化,非此二者的法称为“不相应的有为”,因此有变化的法,可区分为三组。
佛教为什么讲这些?此是为了抉择真理。这里谈的并非空性真如之真理!而是剖析自己的本性或物质的体性等这类的抉择,抉择后因为本质如此。如我们基本上有着不愿苦、希求乐的本性,既然本性上是喜乐厌苦的,那么所谓的苦,到底从何而来?所谓的苦乐都是坏灭的性质,恒为变化性的,这些变化是由念头生起的因所造成,并非自己变化出来

 

的。总而言之,先讲“实践佛法”的分类或分组,佛法崇尚研究物质的真理,由物质的本性、真理,才有所谓的见谛。因此有了概念、有了“根”这样的一组,随即建立修行的一组,也就是第二组“道”,接着才是实践“果”的这一组。


    佛法的心理学,可以用来辅助科学。科学家们似乎可以从心理学得到许多教授,这样的情形说明了藏传佛教可以在二十一世纪帮助科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若能学好佛法中的基法(亦可称为佛教科学),有着高深内容的那一部分,经过完善的抉择后,以此为基础,再推论地道的内容及道次第等的见谛,由基法的特性推断内心的可以改变性。同样的,二谛基法亦是如此。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5-19 13:56 , Processed in 0.0326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