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403|回复: 1

让佛法走进我们的生活

[复制链接]
林玺 发表于 2010-3-20 14: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佛法走进我们的生活
      ——读济群法师“人生佛教丛书”
 文/湛 如
(湛如教授,历史学博士,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佛协佛教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林漫步《法 音》(总第186期) 第34页
  这是历经两千年风雨洗礼的佛教在华夏大地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全新时代,而且这种世纪转型时期的挑战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质。佛教所面临的冲击势如惊涛骇浪,渴望继承与发展的佛教仿佛逆水之舟,抗拒末法时代涌现的无数种外道邪说。无论是新的知识格局,还是新的信仰群体,都要求或者迫使佛教在教理教义的最深层,于法理中寻求与新世纪精神契合的交点,并交互生成新的精神因子,为俗世大众提供日常的精神营养,导引群迷。而佛教能否承担起这种新的使命,能否使佛法与时代相契合,已经成了前进轨道上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值得庆幸的是,佛教界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各级佛学院已致力于培养堪当世纪大任的僧宝。新一轮的弘法大业尤其需要具有现代气息的青年僧才,从各地寺院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法师,其气象有如星星闪烁一般,济群法师无疑是其中杰出一员。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广,还是从弘法事业来看,济群法师都堪称翘楚,他历经的努力及其成果在大陆当今中青年一辈的法师中是不多见的。
  透视近百年来中国佛教的起落兴衰,我们才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济群法师近十年来的工作性质及其意义。如果说肇自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并由赵朴初居士继续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更多地表现在日常修行上,那么,济群法师无疑在继承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形式使其发扬光大。这种形式就是佛法的现代诠释,在挖掘佛经原典精髓的同时,将佛法义理结合现实世态人生,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重重误解,让佛法走入生活中,始终将佛法贴近当代、贴近人生、贴近社会,使大家从迷信和神祈的膜拜,转向对现实人生的追求与完善。简而言之,是用生活解释佛法,用佛法指导生活。薪火传灯,济群法师的这种探索原典、利济当代、弘法社会的努力,正是代表了佛法纵深发展的一种向度。佛法生命力的延续与繁盛,佛教创造力的复兴与深入,都需要这种日日精进的努力以及普度众生的气魄。
  济群法师,虽为一介平常佛子,然而弘法大愿念兹在兹,未敢稍有懈怠。他道心真实坚固,行持谨严刻苦,内有德学,外益他者,与那些沉溺世染、轻狂自大、攀缘世务、耽于名利、随波逐流之辈,有着天壤之别。正如净慧法师所说,“济群法师是当今教界青年法师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闻思深广、教理通达,而且行持谨严、说法善巧。……可以说,济群法师是学有所成,足以担当弘法大任的年轻法师。”
  济群法师长期从事佛教教育及研究工作,现为闽南佛学院研究部导师。1980年始,他先后在中国佛学院、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近年来,一领长衫,一个香袋,在欧洲、澳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又留下了济群法师的弘法足迹。在大陆高等院校、信众团体以及生活禅夏令营中,也时常应邀讲演。曾有人评价说,济群法师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时常令听众均霑法喜。他清新、隽永的说法如春风拂面、甘露灌顶,深得听众们的欢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弘法演讲,还录制成了磁带广泛流传,无数听众从此激发了自己的宗教情怀。可以说,他对佛学在知识阶层的推广,厥功甚伟。在青年法师中,他是影响最大的通俗弘法人才。
  1992年冬季,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闽南佛学院与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佛教文化研讨班,济群法师、我以及厦大数位教授通力合作。济群法师开设“佛法要旨”的讲座,好评如潮。1988年之后数年内,我与济群法师同住南普陀寺阿兰若处,问学于朝夕,于切磋琢磨之中深受启迪,使我深深体会到同山问道的乐趣、亦友亦师的情谊。此后数年我虽与济群法师远隔海天,但音信频传,仍不时接受法师之教诲。近日拜读济群法师之“人生佛教丛书”,感悟良多,尤其对法师奔波四海传道弘法之事业更添一层敬佩之情。
  济群法师深刻认识到,为学之道既不是对经典的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也不是对经典的生吞活剥、为所欲为,而是与经典的心息相通,本道求真,使经典真正体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生命力与生生不息的持续发展能力。学问的价值也不在于眩人耳目、哗众取宠,或者所谓纯粹的学术独立,而在于净化心地、开发智慧、改观生命、利益他人,在于指导实践。因此,在通俗弘法之余,济群法师还勤于笔耕。他的学问就是以做到上求下化、利益人天为根本宗旨,使佛法世法融会贯通,终能深入尘劳,照明佛法,开悟众生。济群法师的大量著述,达数十万字之多,先后在《法音》、《内明》等海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主要以唯识学及律学为主。这些文章在佛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深为教内外学者所瞩目。
  与其学术论文相比,济群法师那些与弘法讲经活动相关的著述,意义更加深远。这些著述已于1999年始,由民族出版社结集为“人生佛教丛书”陆续出版。这是大陆地区第一套“人生佛教丛书”,它包括目前已经出版的《幸福人生的原理》、《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三本;即将出版的还有《生活的智慧》、《生死与轮回》、《佛教哲学》、《如何正确认识佛法》、《真理与谬论》五本。
  济群法师弘法的足迹都记载在这些著作之中。《幸福人生的原理》一书包括“《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和“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两个部分。前者在1997年春季主讲于苏州戒幢律寺的讲经法会上;后者则在1993年秋天,主讲于河北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并在《禅》、《法音》杂志上连载,还印成数万册单行本结缘流通。《心经的人生智慧》一书包括“心经的人生智慧”,以及两个附录“《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和“《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心经的人生智慧”是1995年夏讲于澳洲墨尔本明月居士林佛学冬令营;“《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则是1994年秋讲于广州六榕寺;“《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发表于1998年秋台北两岸禅学研讨会。《学佛者的信念》一书原是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原名《普贤行愿品讲记》。《普贤行愿品讲记》曾经制成七盒磁带,在教界流传。以上这三部书稿大多数是在讲经的思路上进行文字整理而成的,并且增加了济群法师的一些新心得。从文字的风格上来看,还保持了演讲时的通俗与活泼的特征,读来不仅令人倍感亲切平易,更是油然而生起虔诚与庄严。
  再次于未名湖畔雪夜的寒灯下,细细捧读济群法师大作,每为心折,颇有暖意盈怀之感。有关往事与记忆,一一在心头浮现。法师那抑扬顿挫的话音,还依稀在耳际回荡。这套“人生佛教丛书”对于教外的许多人都是一种难得的启示与开悟,对教内的许多人也是一股新风、一种鼓励和鞭策。
  依我个人的浅见与感受,济群法师的这套丛书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总体宗旨是用生活解释佛法,用佛法指导生活。
  虽然当今佛教正处在末法时代,但末法时代的佛教需要承担的宗教、社会责任,较之以往却要多得多。如何使佛法确立新的时代定位,在义理上找到与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使更多的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真义,并使佛的智慧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怎样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佛陀的正法,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这是学佛者现在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位佛门弟子要肩负的重大责任。济群法师以自己十年来的不懈努力,继承前人的成果,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佛教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用生活解释佛法,用佛法指导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佛教与中国社会的融合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不存在什么佛教与中国主流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这种大而不当的看法,无疑不利于正确认识佛教的处境与发展的真实状况。我们不仅要关注佛法与僧伽的自身建设,还要考虑到佛教的当代接受对象。当代的接受对象处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面临的信仰或者非信仰的选择都是多元的。人们正处在一个原有的价值体系逐渐崩溃、新的体系还在缓慢整合的阵痛过程之中。对现代人而言,虽然物质文明在疯狂发展,但是由此引发的社会、精神、心理问题却蜂拥而至,人们内心的困惑、烦恼、痛苦并没有丝毫的减轻。这种格局给佛教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为全社会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为解决日益层出不穷的社会心理问题,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精神食粮与药方,正确地去观照人生,从根本上解决人生问题,那么佛教必将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时代。怎样才能有效地抓住这次机遇呢?佛教还以传统的面目出现,或者在一般世人的心目中仍然是“迷信”形象,或者是一种泛文化的表现,能抓住这次机遇吗?这肯定是不行的。济群法师以自己通俗弘法的经历,预示了一种新的努力趋向,在理念上是对前贤的继承。弘法的根本目标是“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通俗弘法,就是将深奥的佛教义理用通俗的方法,弘传给信徒。
  对佛教教义的通俗化,不是肆意篡改佛法的原理,也不是将佛法盲目庸俗化,而是考虑到人们处在多元共生共存的时代,浓厚的经院气息过于呆板僵硬,佛教要改变传统的方式,不变就意味着停滞,甚至有趋向灭亡的可能。佛教要求变,但核心又不能变,变的是手段、方式,而不是真义。变之不变和不变之变,也是符合缘起法则的。佛教在新世纪要契理契机、契合当代,要开拓一番磅礴的新气象的话,就必然在弘法的层次与方法上有过人之处,必然要以生动的活力去吸引和打动信众,使他们从边缘走向中心,培养一颗坚固的道心,一种正确处理生活的能力。
  济群法师用生活解释佛法,用佛法指导生活。他确切地提出佛法是佛陀亲证的宇宙、人生真相,是智慧海的流露。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人生有了佛法,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佛法并不神秘、深奥、遥远,而是非常的现实、亲切,它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处。生活中有了佛法,就会充满安详、宁静、自在,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楼主| 林玺 发表于 2010-3-20 14: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法是人生智慧的大前提下,《心经的人生智慧》一书,运用《心经》蕴含的智慧,结合世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切反思,将《心经》法门的殊胜以及独特的内涵揭示出来,供养大众。其中,“人生的大智慧”一节中,指出造成人生痛苦的两种原因。作者总结了人生的种种迷惑,又对欲望作了深入分析。基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人生痛苦的精密审视,把欲望的表现形式归纳为占有、比较、竞争;进一步提出执著欲望使人追名逐利、沉溺声色、迷失自我,走向无边的痛苦深渊。在该书中,他主要指出,“我们倘能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役,那才是真正的潇洒。”“从人生幸福的意义上来说,心灵健康应该是第一重要。”“般若智慧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地解脱人生烦恼。……彼岸就是我们现实的世界。……我们如果有了般若,能够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这是彼岸。般若能把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观照,处处只有烦恼,没有丝毫的菩提;如果有了般若观照,时时都是菩提,就不会有烦恼了。因此,破除我相,通达无我,妙契实相,方能于般若法门中起净信。而不住相的修行,能够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内心不受境的染污,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解脱烦恼,能够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该书从人生现实着眼,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说明宇宙人生一切是无自性,是空,是假有。在作者心目中,《心经》所代表的这种般若智慧才是消除世纪心病的良药。般若心经法门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对人们迷失自我的今天,既是大家修学佛法的最佳途径,也是追求圆满生命的最佳指南。用般若智慧观照生活,引导生活,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幸福人生的原理》其着眼点就在于探讨人生的幸福观。作者告诉人们,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是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幸福并非某种固定的客观实体,而是相对的、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其次,要理解幸福与不幸的因缘因果,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部分,探究生命痛苦的根源在于无知、执著、烦恼,以及因造业而形成的苦果。并提出获得幸福人生的方法,在于树立正确的认识,不住于相,息灭妄想,认识自己。
  济群法师的讲经说法与著述,将深奥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间,面对人生,做到了修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解脱人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痛苦及心理障碍。这套丛书基于现代社会人生的问题,并提出适合现代人的解决办法,体现了该丛书对现代人的意义所在。
  第二,对佛教核心教义的现代诠释。
  济群法师所擅长的工作就是钻研佛教原典,从原典中寻求适合现代人的精神养料,将佛教的核心教义作出现代的诠释,其目的在于指出这些经典教义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幸福人生的原理》一书中有“《十善业道经》启示”,从辨明宇宙人生的缘起因果入手,揭示吉凶祸福的原理,改善人类命运,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十善业道经》虽然不是一部很流行的大乘经典,但是有着深刻的内涵。一切佛法均以此经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太虚大师曾经宣讲过此经,并在《太虚大师全书》中留下了《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济群法师也赞叹此经的殊胜,觉得它对现代社会很契机,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所以特别加以宏扬。他认为,学习此经可以明了人生的因果,成就人天果报,而且有安定社会的功能,因为它是三乘佛法的基础、往生净土的资粮。在其中“谁是创造者”一节中,从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三方面,讨论了业力问题,并指出世界的差别与心念的差别、有情行为的差别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一节中,对“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的内容及其果报,进行了新的阐释。比如,邪行,就是邪淫,即不为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像不治之症的艾滋病就是通过邪淫来传播的。邪见,就是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与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及我们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此外,在解释“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这四摄法门的内容时,对其当代特色说得非常引人入胜。比如,“布施”通常只以为就是“乐善好施”,但济群法师发挥了其中乐于助人的含义。他认为,即使是国家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或公司里的雇员,都要懂得关心自己的部下,关心周围人的生活。当同事或者部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开导对方,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这就是布施精神的具体表现。总的说来,“《十善业道经》启示”就是“探究世界形成的因素,考察心物现象的实质,分析有情命运的原理,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要言之,“学佛的基本德行,三乘圣贤解脱的法门,尽在此中。”
  《金刚经》被誉为是修行的指南,开悟的钥匙。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济群法师认为,《金刚经》的主旨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那么,如何降伏烦恼呢?他认为要吸取《金刚经》中蕴含的般若法门,从通达空、无住入手。要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么自然没有烦恼,其心也就自然降伏。
  从这三本书来看,济群法师对“般若”一词所作的解释是最为透彻和最为全面的解说。从因为没有般若发现问题,到因为有了般若对我们人生的改善,作者对般若智慧进行字句剖析、演绎、归纳。在解释“空”与“有”的关系时,指出“空”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空”是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对立的“有”、“空”二法,就能在般若中观智慧的观照下得到了统一。
  第三,深入浅出,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说最深奥的佛教义理。
  对一般人来说,修学佛法有许多困难,阅读古代汉语翻译或者撰写的佛教经典,面对众多的专业术语,要么半懂不懂,要么不知所云。其次,对于佛学的深奥哲理,假如没有相当的理论背景和思辩能力,也很难搞懂。因此,对于一个初学者或者信众来说,佛法有高深莫测之感。
  从方法论来说,济群法师在讲经和撰述时,习惯随机施化,常常用大量的生活事例作譬喻,层层深入。书中用了最通俗的语言,人们喜闻乐见的譬喻、典故、故事,娓娓道出,既有口语的生动,又不失书面语言的简炼。这一特色也是由作者的宗旨所要求的,因为济群法师要让佛法走进我们的生活,就必然讨论到生活中的现象。
  《心经》素称深奥难懂,《金刚经》也不浅白,但在济群法师的笔下,却让读者赏心悦目,不时有拍案叫绝之举。比如,在《人生的大智慧》中,列举了种种现象,“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纳,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用五千元,比你豪华;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时装,比你时髦;……你的电脑是 386,我得买486,比你先进;你当处长,我得当上局长,官比你大。”通过这些事例,读者与听众非常容易理解“比较”作为欲望的一种表现形式,确实给人带来了无穷的痛苦。类似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增强了说法的感染力量。那种满篇学究气的言词,又如何能打动人心呢?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学习济群法师这三部新作的一点体会。并怀着诚挚的心情,向关怀人生的朋友们推荐这一套充满智慧的丛书,同时,对法师更多著作的问世内心充满了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5-17 18:16 , Processed in 0.0345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