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359|回复: 0

[净土社区]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7-22 14: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净土社区]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4019.html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惟覺法師

惟覺法語: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一)
于自由时报91.04.11(四)刊载

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渐之分,

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

但理上都是一个--菩提涅槃,这是修行学佛的终极目的。


   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希望得解脱、成道证果;大乘修六波罗蜜,普度众生、广结善缘,最后功德圆满,成道证果。此外,还有渐修、顿悟之分,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渐之分,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但理上都是一个--菩提涅槃,这是修行学佛的终极目的。

   由于每个人的发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样。不论是成就罗汉果、缘觉果、菩萨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达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希望打坐成道,就必须与这念清净心、无为心相应才能成道。道不离心,悟了,这念心就是道;没有悟,这念心就是迷。修行不管是从事上修,或从理上去修,乃至于渐修、顿悟、显、密,有两大原则不能违背:第一是「发菩提心」,第二是「持清净戒」。这两个原则做到了,这一生就对得起自己,即使没有成道证果,也能达到不退位。持清净戒,身口意三业清净,就证罗汉果,进一步迴小向大,就能证大乘佛果。如果要证菩萨果,就要修六度万行。总之,这一切都离不开菩提心和戒行。因此,发菩提心、持清净戒,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二)
于自由时报91.04.13(六)刊载

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能作主的心,

要动就动,要坐就坐,要出就出,要入就入,

最后达到不出不入。


   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清淨的心、不染著的心,是不動不搖、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如果只是拼命地耕田犁土,卻沒有播撒菩提種子,怎麼會開花結果?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想達到這念心清淨,就必須要有種種助緣,幫助我們發菩提心、種菩提種、開菩提花、結菩提果,這個助緣就是戒行。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戒行;其他宗教的戒,有些不是邪见、见取见,就是非因计因、非果计果,都不是证涅槃的因。涅槃是什么?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指我们这念心,达到最寂静、最高的一个境界,也就是契悟空性。契悟了空性还不算,必须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能作主的心,要动就动,要坐就坐,要出就出,要入就入,最后达到不出不入。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三)
于自由时报91.04.16(二)刊载

菩提心、涅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


   涅槃有四种层次:「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其中「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证悟「空性」;「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是证悟到菩提心。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涅槃,都是指我们这念心,只不过深浅不同,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浅;或者是证到空性,定力入到空性中有多长,这也有差别。再者,看我们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时间有多久,如果只能保持三分钟,三分钟后心就打妄想、打瞌睡,这样菩提心也保持不长久。

   菩提心、涅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基,佛就说一些方便法门,暂时使我们的心静一静,不要惊慌恐怖,暂时能够得到一个住所,这是佛的慈悲。真正要想成佛,就要证悟菩提心。经云:「唯佛与佛能入此门,缘觉声闻不能照。」也就是说,尽恒河沙的声闻、缘觉,都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佛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所以这一念心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四)
于自由时报91.04.18(四)刊载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提心就是无住心。


   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如何发菩提心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就是无住心。禅宗则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是指菩提心,亦即菩提自性。《六祖坛经》行由品记载:一日,五祖弘忍大师对弟子说,诸位在我座下已修行多时,今天把所学的心得及契悟的道理,写一首偈给我看看。五祖座下一位首席教授师神秀大师,很有学问,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非常有意义。六祖大师当时也在弘忍大师座下,在厨房里担任砍柴、舂米的工作。听到有人在念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后,他也有一些心得,于是就请人在偈子旁边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根本没有一物一法可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是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是绝对的空性;「何处惹尘埃」,一切都是空寂,那里惹尘埃?神秀大师尚未真正契悟菩提心,他所契悟的,属于渐修,而六祖大师则是顿悟。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五)
于自由时报91.04.20(六)刊载

「时时勤拂拭」,如何拂拭?

就是检讨、反省、观照、改过,这就属于渐修法门。


   悟有深浅,禅宗祖师云:「大悟十八度,小悟不知其数。 」譬如说,由于觉得人生无常,悟到了无常的境界,所以发心修行,这个悟只是开始。悟了以后要知道修行,因为只是悟到无常,并不是彻悟心性,只是悟到事上的道理。每个人所悟的道理都不一样,因为这念心悟的层次不同,说出来的法,就会有差别。

   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也可以作为一般人的座右铭,依照这个方向去修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要栽种一棵菩提树,第一、要有土壤,把菩提种子栽植到土里去;第二、要有水份、阳光;第三、要时时刻刻去照顾,除草、松土,菩提树才会发芽、茁壮,开花、结果。「身是菩提树」,要想成道,就如同种菩提树一样,要善调身心、要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除了善调身心以外,还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报,有了福报,衣食住行就没有问题。「心如明镜台」,这念心像明镜当台一样,一尘不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相来则现、相去则无。就是这念心,不染一点尘垢,一片空灵、光明,没有贪、瞋、癡、慢、疑,没有法执、我执,只有这一念绝对的心,像镜子这么光明。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时时勤拂拭」,如何拂拭?就是检讨、反省、观照、改过,这就属于渐修法门。如果照这样去用功,也能成道证果。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六)
于自由时报91.04.23(二)刊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坏的境界皆由自己意识所现,

都是虚妄不实的,因为一切法毕竟空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当时六祖大师契悟般若空性所作出的偈子。惠能大师了悟诸法毕竟空寂,无有能、所,一切皆扫除荡尽,所以禅宗祖师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正是这个道理。

   「佛」代表好的境界,若是对好的境界,产生贪爱、执着,心当中有了罣碍,一样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就算是打坐时看见十方诸佛来摩顶、授记,也不要欢喜。因为一欢喜,心就动了,就成了生灭,就不是不动心、清净心。「魔」,就是指恐怖的境界。看到恐怖的境界,也不用害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坏的境界皆由自己意识所现,都是虚妄不实的,因为一切法毕竟空寂。

   那么,要拿什么来「斩」?「不理它」就是斩。好坏的境界都不去理它。它来就让它来,去就给它去,继续保持正念,菩提心就会现前,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否则,菩提心就迷失而成为攀缘心了。

   所以渐修、顿悟都是相通的,目的都是证菩提心,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七)
于自由时报91.04.25(四)刊载

修行的法门有很多种,

小乘修行是「断烦恼」;大乘则是「转烦恼成菩提」。


   修行的法门有很多种,小乘修行是「断烦恼」;大乘则是「转烦恼成菩提」。小乘把烦恼当作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断它,有能断、所断,仍有法执存在,所以最后证到我空境界,入「偏空涅槃」。

   大乘则用「转」的方式,因为了解烦恼当中有菩提性。如同打铁炼钢,废铁当中具足钢性,若把铁块扔掉,是无法再炼出钢的,如同无法离波觅水的道理一样。

   大乘菩萨广行六度万行,以转化烦恼,自利利人。例如布施久了,自然没有贪心;修慈悲观,瞋心自然就转化过来;身口意三业精进,就可以对治懈怠。由于心散乱、颠倒,所以利用禅定对治妄想,这就是「转」。

   六波罗蜜中最后是「般若度」,般若是对治愚癡的,返照自心,无能、无所,三轮体空。我们心中有很多无明、颠倒,对外境起种种执着,如果般若修好了,就能逐物起照,破除烦恼!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八)
於自由時報91.04.27(六)刊載

禪宗祖師說:「起心即錯,動念乖真。」
菩提心性本自具足,假使另外再起心動念去找,也無法找到。


  無論修什麼法門,最後全部都要歸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本具的覺性,這不是父母、鬼神、上帝、乃至菩薩所給予的,而是人人本具的。所以,菩提心是最真實、最現成的。
  禪宗祖師說:「起心即錯,動念乖真。」菩提心性本自具足,假使另外再起心動念去找,也無法找到。因為一尋覓就迷失了,如同騎牛找牛,已經騎在牛背上,卻迷惑不知,仍到處去找牛;又如日中覓影,在大太陽底下找影子,始終是找不到的。
  大眾聽法的當下,一念不生的這念心,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所謂一念不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靈知靈覺的這一念,沒有絲毫的妄想、昏沈等雜念。契悟了這本具不生滅的心,即達到所謂的「開悟」境界。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九)
于自由时报91.04.30(二 )刊载

尚未成道的人不减一丝一毫;

成道了,也不增一丝一毫

──这个就是菩提心。


   以前,有一位大觉禅师,为了修行悟道,南奔北走、东参西学,翻山越岭寻访明师。一天行脚疲累了,手扶着路边的梅花树休息,当下忽然开悟,道出一首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几重云;归来细把梅花看,春在枝头已十分。」「春」,代表菩提心。诗境的内容说明为了追求明心见性,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善知识指点,仍然无法契悟,于是心灰意冷,通身放下,这念心大休大歇,不再东寻西觅。就在放下的时候,忽然开悟了。「归来细把梅花看,春在枝头已十分」,细看眼前枝头一朵朵梅花生趣盎然之际,悟到原来道是现成的,能看的这一念心始终是存在的。

   达摩祖师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看梅花的这个灵性是本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尚未成道的人不减一丝一毫;成道了,也不增一丝一毫--这个就是菩提心。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
于自由时报91.05.02(四)刊载

不生灭心究竟在那里?

就在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念觉性始终存在,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古人说:「修行亿万劫,悟在刹那间。」过去没有契悟以前,所修都是在生灭当中,属于方便加行。由于加行用功得力,业障消除,心清净了,因缘成熟豁然契悟心性。原来,这念不生灭心,就是菩提心。

   有生一定有灭,物质有成、住、坏、空;人及飞禽、走兽等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都是生灭。仔细观察起来,分分秒秒皆有众多生灭、生死不停的流转,整个世界都属于生灭法。

   凡夫的心念时时刻刻也在生灭之中,一动念头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灭掉了,譬如早上起床、穿衣、穿袜、刷牙、洗脸,接着又诵经、拜佛……等等,心念不断地生灭变化,这当中究竟那个是真正的自己?

   世间上的人,终日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班、下班,整天都在妄想中,迷糊糊地过生活,所有一切都是生灭心的作用,甚至于晚上作梦都还在生灭心当中。所以佛法说人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这些都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自己的烦恼,生灭心带来的就是生死。

   那么,不生灭心究竟在那里?就在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念觉性始终存在,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5.07(二)刊载

修道证悟最后达到绝对不染一尘的境界,

如同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瑕,就属于「成道位」。


   悟后起修就称为「修道位」。悟了以后,只是如同见到初一的月亮,尚未圆满,还要继续保持这念菩提心,时时刻刻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谓的「保养圣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5-5 12:33 , Processed in 0.0424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