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896|回复: 4

无常:执著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执著

[复制链接]
何处惹尘埃! 发表于 2012-7-5 0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常:执著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执著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广闻博学,而绝大多数时候,不过是凭概念和联想在理解世界;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事实上往往只看见想看的,听到想听的。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观察和倾听,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认知内在和外部的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还很辛苦。

  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只需要稍稍改变心的习惯,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久远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那些舍弃今生的修行人,他们只是拒绝继续生活在谬误里,也不想躲在别人的经验里混日子。他们觉得受够了捉弄,于是坚决远离这些骗人的把戏,开始真心诚意地去认识和感受万事万物。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没有认识到事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刹那生灭,不是固有和恒常不变的,佛教里称之为“无我”和“无常”。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总被忽视的真相。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想方设法要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意味着失败,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遇到挫折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

  “我”是一种错觉,我们的整个生活却建立在这个错觉的基础上。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

  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能听闻到无我法门是值得庆幸的。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

  诸行无常
  有些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常听人感叹人生失意,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正是对无常的体验。

  看看这世界,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苦恼、挣扎那么多,,也无非源自对无常的恐惧。然而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必然同时给我们带来不安全感。

  多数的人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比如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才会意识到无常的存在,所以总误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要知道,造成痛苦感受的不是无常,而是自己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的原因。

  无常的意思是变化。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

  无常像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不熟悉的人,害怕看见他的脸;了解他的人,能与他愉快相处。

  无常不好也不坏,开心还是伤心,全看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没有必然关系。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都会耗尽,一切都是无常,毫无例外。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无常则无法接受,这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彻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此不存在注定不变的命运。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因为无常,我们永远有希望。

  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永远不能恢复健康,离别的人永远不能再相聚,这样的世界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吗?

  人的一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然而无论何种际遇,如果能转为道用,透过它认识生命的本质,就都是一生的财富,得失起伏无不是觉悟的契机。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的平常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

  诸法无我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

  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自己。每天早晨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是“我”吗?

  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我的身体、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家……这只是由于不了解自己而形成的误解。

  再美妙的身体也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皮肤这个表层,皮肤的下面是血和肉,如果没有皮肤,你还会贪恋这样的身体吗?

  一个人的身体,作为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有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虽然迄今为止的科学发展还没有最终印证佛法中所说的“空性”,但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量子力学,已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使人们相信没有实存、常一的我。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微子……将某种物质现象如此分解下去,就算分解到最后不是虚空,而是某种终极微小的单位,这个单位也不可能是“我”。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我”的感受执着为真实。对自己太执着的话,没法获得解脱。

  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会逐渐弱化。佛教中分析和修行的方法都是用来帮助破除执著。只有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当下消失。

希阿荣博堪布(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欢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
顶礼您!.jpg
 楼主| 何处惹尘埃! 发表于 2012-7-5 09: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性:缘起性空 因果 快乐 涅槃 缘起性空
  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因缘具足现象产生,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缘起。

  无我不是虚无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万法皆空”这个空是缘起性空,无而显、显而空,不是不存在。你我的究竟本质是空性,却仍有你我的显现;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性,仍有因果的显现。

  在生活中修无我需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如果陷入断灭的观念,见解和行为反而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觉悟、解脱更加遥遥无期。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

  因果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行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它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有些要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其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

  世上没有无因无缘的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环境也相同,有的人幸福安乐,有的人却痛苦不堪,这也是因果的不可思议。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只能看到无限因果相续中的某个片段。当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空间或时间的跨度上超越了当前的认知范围时,我们会习惯性地怀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要知道,想细说从头,就连神通广大的阿罗汉也不能完全知晓,只有成就了佛果才有遍知的能力。

  死亡只是当前生命的结束,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新的生命在继承旧因果的同时又将造作新的因果。连接前世、今生、来世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灵魂”,而是未断的因果关系, 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由于行为的后果在性质和程度上不同,转世便有了不同的属性,这就是六道轮回,转生到哪一道完全由自己需要感受的业报决定。

  从烦恼痛苦中获得解脱,关键在于谨慎取舍因果。

  如果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 如果想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人们习惯把因果和报应相提并论,我却不喜欢“报应”这个词,因为它让人感觉冷漠、疏离,带着惩罚的意味。

  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地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

  我们遭遇的困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

  否定因果,人们就会身不由己地迷失在无常的洪流之中,而如果懂得自己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隐秘的念头也必定产生后果,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责任感,不再只顾眼前、为所欲为。

  快乐
  什么是快乐?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快乐就在身边,可是我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要么因为它转瞬即逝,我们来不及感受。

  快乐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再平凡的日子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口水会快乐;肚子饿了吃碗面条会快乐;下班高峰的时候在地铁里意外得到一个座位会快乐。

  如果不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来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试着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我们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变化多端又随时消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走近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不要被情绪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地去听、去看、去感受。

  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烦恼、太生气。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带点混乱的。

  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想得太多所以不开心,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涅槃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

  轮回不是指一个地方,而是心的状态。心里有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邪见就是轮回。心的不平垢染外现为山河大地、沟坎荆砾,种种悦意和不悦意的外境。心有局限导致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以及生活际遇的百般痛苦缺憾。生老病死、苦难、分离、仇恨是轮回,相聚爱恋及一切会消逝会演变成痛苦的都是轮回。此心烦恼不歇,轮回不止。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并在随后的四十九年里,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众生证悟实相。《华严经》中记载了佛陀这样一句教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困窘的境地。修行便是以温和的方式改变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走出窘境,这就是出离。

  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希阿荣博堪布(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自:菩提洲 http://www.ptz.cc (欢迎转载,请保留本版权信息)
fawang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凡 发表于 2015-2-27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7 15: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修心1 发表于 2015-9-16 10: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4-25 20:42 , Processed in 0.0415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