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536|回复: 0

中佛协副会长湛如老师作为两会委员接受专访

[复制链接]
林玺 发表于 2010-3-21 1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本版信息说明:本站并不对此版块的信息进行核查,请自行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佛弟子当深信因果,不可发布虚假信息。
中佛协副会长湛如老师作为两会委员接受专访
2010年3月3日晚8点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佛协佛教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湛如老师,在全国“两会”期间,就中国佛教教育等相关问题,接受了本网独家专访。

    专业人才的养成:需要学修并重、学有所成、正信正行
    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代表大会上,湛如老师作为新当选的中佛协副会长发言时曾讲到:“今天,佛教迫切需要潜修笃行、讲经弘法、寺院管理、学术研究、国际交流、文化艺术等多元均衡的佛教人才涌现。”如何面对佛教界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湛如老师从佛教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讲到,中国佛学院从建立以来为佛教界特别是汉传佛教界,在各个方面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中国佛学院已经成为中国佛教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中国佛教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佛教教育事业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中国佛教学院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本科生的教育,一个是研究生的教育。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中国佛学院遵循着赵朴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所制定的教育纲要,对教学研究,讲经说法、寺院管理、对外交流、实践修行等几个方面的然才培养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缓解佛教界人才短缺起到了一定作用。而研究生教育,汉传佛教八个宗派里一些比较有重要的、且力量比较雄厚的宗派已经招收了几届、甚至连续多年的研究生,且硕果累累。
    中国佛学院在师资方面,除了自己培养的一些老师外,还非常有幸地得到了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北京地区一些佛教学术人才和一些善知识、大学和科研所的老师们,对佛学院在师资方面的支持,为佛学院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及教育教学的合理化、专业化,给予了很多大帮助。
讲经说法:是佛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经说法是近几年佛教界关注一大重点,两届讲经说法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更让各地讲经之风逐渐盛行,“讲经说法是佛教教育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历届中国佛学院的领导高度重视”湛如老师说。作为两届全国汉传佛教讲经说法交流会的评委,湛如老师曾同很多登台讲经的老师们做过面对面的交流,他深切地感受到各级领导、中国佛学院,以及关注佛教事业发展的有缘人,对佛教界能够出现大批优秀讲经人才的期许。湛如老师说,中国佛学院把第一届讲经交流会的举办地点设在北京法源寺——法海真源,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我想这样一个心愿也可以通过这一点触摸到,第二届设在浙江杭州,江浙地区佛教界历来都有非常活跃,而且十分重视发展佛教义理的研究,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态势上,所以第二届的汉传佛教的讲经交流会也非常圆满。开展讲经说法交流会极大地突破了中国佛学院培养佛教讲经人才的瓶颈,开拓了一个通过更开阔、更宏大的一个平台。尤其第一届讲经说法交流会还邀请了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老师,两岸三地佛教界的青年才俊同台演讲,展示了佛教界年轻一代老师们的风采,让人们看到了佛教的希望。


政协提案:设立中国佛教教育基金会
    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湛如老师告诉记者,他这次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成立中国佛教教育基金会的提案,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的支持。他讲到,中国佛教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非常辉煌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国佛学院的发展也面临很多困惑和局限,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经费的短缺,希望无论是佛教界还是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参与,通过基金会的方式,保障中国佛学院或者是将来的中国佛学大学,能够有一个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
佛教教学的弘传:秉承传统  契合当代
    很多渴望接触佛法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面对一本本深奥的经书不得不知难而退,佛教教育如何能够秉承传统,又能够契合当代?对此湛如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讲到,很多老师、居士,还有一些非常有正见、正行的学者们都做过一些颇有意义的尝试,比如说通过网络教学,通过对传统的佛经进行注释,还有通过把一些佛经按照不同的子题目,按照类型、专题进行划分,还有一些居士在老师的引领下一起共修,等等,这些方面的有益尝试也为今天学习佛教的居士和一些跟佛学有缘的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便利的条件。
比如佛教在线就在做这样的工作,它收集的佛教相关文章比较丰富,比如我们读《阿含经》,读初期大乘的佛家经典,或者读印度的哪个时期、哪个系统、哪个学派的一些经典,感觉到很困难,但是有那么多的专家在线解读,有那么多的学者和老师大德们把他们智慧成果,放在佛教在线上供我们一起去分享,这无疑让学佛之路变得更便捷、更宽阔,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讲,在近10年来,网络教育的发展,影视音像的普及,一些注释类著作的出现,让佛教界的居士们,特别是汉语系佛教界的居士们的佛学的水平与日俱增,而且在正见、正信、正行方面的提高,比一般想象的要快。
    赵朴老曾经在1989年写了四个字“多闻多思”,他认为这四个字是对佛学方面的鼓励指导,对一些经典的解读,多听,多读,多想,这是我们说的信见行,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闻思修,这样一个佛学次第,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佛教、实践佛教的最佳经验。
佛教教材的建设与居士教育
    作为新当选的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教育专委会主任,湛如老师还谈了对未来工作的一些想法,他表示,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教育专委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对中国佛教教育的现状,能够有一个通盘的摸底了解,第一,汉传佛教院校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佛教教材的建设和完善,这对有力地规范、保障、推动佛教教育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能够凝聚共识,会聚力量,汇聚一些学有所成且对佛教教育关心的人的力量,经过几年时间,把中国佛教教育三级教材的编制工作有所推进。第二,扩大对于居士佛教的教育。对于师资建设,中国佛教教育要面向的不仅仅是僧人的教育,可以在各方面因缘成熟时,以适当的方式推动扩大对居士的教育,让一些有正信的居士,能够通过网络教育、短期培训、讲座、讲经等方式,有机会参与到佛学院对居士课程的设计当中,我们也愿意做这方面的尝试,也希望大德们去这样做,这对一些佛教正面的观感的树立,能够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他还建议,中国佛学院经过50多年来的发展,需要对工作、经验、成绩作出一个总结,在全球佛教界与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出自己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佛学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人才输出机构,有能力也有条件作出自己的切实努力。
    同时中国佛学院作为一个佛教院校,还需要加强宗教情怀、宗教情操方面的培养。赵朴老等老一辈在僧才培养上,特别强调应学修一体、学修并重的重要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将同教内前辈、学界专家一起将中国佛学院的教学规划做好,在教材建设、师资引进、学术刊物、对外学术交流与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培养等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让一些潜心修学的佛教僧才,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成绩。
在采访中,湛如老师虔敬的表示,自己是带着一颗报恩心、责任心、学习心,尽己所能,回报母校。希望在国宗局领导的关心下,在中佛协传老会长,学诚副会长的领导下,在中国佛学院诸多副院长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起为中国佛学院的发展做些有益的工作。

附:湛如老师个人介绍:
历史学博士,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后   
现 任: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与宗教专门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
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委员
2010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84年至1992年,先后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厦门大学历史系求学,曾问学于历史系韩国磐教授,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从事隋唐佛教的研究。1988年至1993年还担任厦门闽南佛学院讲师,主要讲授印度佛教史与中国佛教史等有关课程。1993年至1998年留学于日本驹泽大学佛教学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进行博士课程的学习与研修,在国际著名的敦煌学家田中良昭教授、池田温教授及佛教史专家丘山新教授、姜伯勤教授等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完成了《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的出站报告,在王邦维教授、季羡林教授、金克木教授、饶宗颐教授等都为该课题的顺利完成,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2000年1月博士后出站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工作一年,2001年调回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至今。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获德国国家学术基金(DAAD)资助,在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任教一年,讲授佛教与佛教文献、敦煌佛教文献、唐代密宗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专题研究等六门课程,汉堡大学官方网站与校刊等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与积极评价。
    北京大学工作教学至今,共开设过佛教史、南亚与东南亚佛教史、佛教与佛教文献学印度佛教艺术史、东方宗教概论、印度佛教史、敦煌与敦煌文献、日本佛教专题研究、梵语宗教哲学文献选读等十多门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其中佛教史、、佛教与佛教文献等在全校的教学评估中获得100分及92分等高分评价,同时还参与并指导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
    世界佛教论坛受邀担任筹委会委员、程序组副组长等。在两届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及外语讲经交流会期间任评委,同时还兼任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学术著作:
   专著:《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主要研究并讨论了中亚、汉地、敦煌佛教制度的流变与融合等诸多问题,被学术著作及期刊引用多达50几次,南开大学教授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撰写《佛教研究新成果》书评,认为这是一部能与国际学术对话接轨的著作,日本、台湾地区的有关学者也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推介。
   传著:《净法与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主要研究早期佛教戒律流变等问题,运用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印度早期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季羡林教授专门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品》杂志等刊物,均对本书进行广泛地介绍,被多篇著作与博士论文列为第一参考文献。
此外,还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学术》、《文史》、《敦煌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有6篇被CSSCI收录。
    科研项目:独自承担国家社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1项,独自承担省部级项目1项。
    研究领域:佛教与佛教文献  印度部派佛教  敦煌佛教  佛教制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6-1 11:23 , Processed in 0.0366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