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058|回复: 0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5-25 18: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阴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如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一是处非处如实力,二知三世报业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众生诸根上下力,五知众生种种欲力,六知世间种种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夙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十得漏尽智力),大般若经,所谓清净五眼是也。世尊设五眼之问,须菩提皆答以有如是之理,可谓善问答矣。
﹝颜丙曰﹞化身观身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自性常觉为佛眼。有僧问尊宿云:观音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尊宿云:通身是手眼,若人于这里荐得,一眼也无,岂更落三落四,然虽如是,须是个汉始得,能具足此五眼者,唯自性如来也。五眼度世品经云:佛言随世开化,入于五道而净五眼,一肉眼,处于世间,现四大身,因此开化,度脱众生。二天眼,诸天在上,及在世间,未识至道,示以三乘。三慧眼,其不能解智度无极,皆开化之,使入大慧。四法眼,其在褊局,不能恢泰,悉开化之,解法身一无去来,令平等三世。五佛眼,其迷惑者,不识正真,阴盖(盖者,遮也。)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进退随宜,不失一切,令发正真道意。
﹝李文会曰﹞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内外空寂,名为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名为天眼;见自性中,般若之智,名为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是名法眼;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
﹝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川禅师云﹞尽在眉毛下。颂曰:如来有五眼,张三祗一双,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黄,其间些子爻讹处,六月炎天下雪霜。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六祖曰﹞恒河者,西国祗恒精舍侧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王日休曰﹞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者,是诸恒河,为一粒沙,为一恒河,如此恒河中所有之沙,则不胜其多矣。佛世界如是者,谓世界如是之多也。此其为多,不在所言矣。然而佛又以问须菩提者何也。亦以广坐说法,欲人先明了于心,故不厌其详复,而将为下文之说也。佛世界者,谓凡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世界。
﹝颜丙曰﹞以沙数世界,言其多也。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者,等者,比也。将如此沙,比恒河之多,又将诸多恒河中之沙,而数佛世界,佛举此以问,如是宁为多不?须菩提答云:甚多。
﹝僧若讷曰﹞明诸恒河中沙,一沙为一世界,举此为问。
﹝李文会曰﹞恒河沙数者,欲明众生有种种妄念,故举无穷之沙以为喻耳。
﹝楞严经云﹞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王日休曰﹞所有众生,谓彼世界中,凡有之众生,乃一切众生也。其众生之心,如来所以悉知者,以此心为妄想,乃自真性中现,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观之,则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虚空,则无得而知矣。且所谓他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彻视大千;天耳通,洞听十方;他心通,悉知种类;宿命通,达三世事;神境通,形无窒碍;如意通,任运自在。)谓彼既起心念,则此可得而知也。闻有人把棋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观之,则知其为棋子,以己知为棋子故也。然己则不知其数之多寡,使彼言之,则亦不知其数,以己不知其数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心念,则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岂止他心通而已哉,故无量众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见无可疑也。
﹝颜丙曰﹞若干,乃几多之意,若几多心,如来悉知,心镜一明,无不遍知。
﹝僧若讷曰﹞若干者,若,如也。干,数也。颜师古云:设数之辞也。若干有二种,一世间凡夫心,二出世间圣人心,如来尽能知之,故名正遍知也。
﹝李文会曰﹞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动念处,皆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既觉是迷,故云悉知。
﹝川禅师云﹞曾为浪子偏怜客,惯爱贪杯识醉人。颂曰:眼观东南,意在西北,将谓猴白,更有猴黑,一切众生一切心,尽逐无穷声与色,喝。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六祖曰﹞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
﹝颜内曰﹞如来说诸心,实无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强名曰心。
﹝李文会曰﹞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临济禅师云﹞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
﹝川禅师云﹞病多谙药性。颂曰:一波才动万波随,似蚁循环岂了期,咄,今日为君都割断,出身方号丈夫儿。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疏钞云﹞未觉不知,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他心,虚妄心,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无量无数劫来,常一定而不变动,岂有过去未来现在哉。若有过去未来现在,则为妄想,此三心是也。且若饱而未欲食,则饮食之心为未来;饥而正欲食,则欲食之心为现在;食毕而放匕箸,则欲食之心为过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过而灭,故为妄想也。不可得者,谓无也。言此三心本来无有,乃因事而有耳。圆觉经所以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谓众生以六种尘缘之影,为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唯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颜丙曰﹞谓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事者,为未来心,三念总放下者,谓之不可得。经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此为三心不可得。古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亦谓三际俱断,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法华经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断常二见为根本,总为六十二见。且于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具有此四。疏钞解三心云: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过此灭无灭(一作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晁文元公遇高士刘惟一,访以生灭之事。刘曰:人常不死。公骇之。刘曰:形死性不灭。是知此性历长存)。
﹝川禅师曰﹞低声低声,真得鼻孔里出气。颂曰: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两眼,不须遗剑刻舟寻,雪月风花常见面。
﹝未曾有经云﹞妙吉祥菩萨,因见一人,言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如何救度?菩萨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前人闻已,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能救。相随共诣。化人白佛,我造杀业,怖堕地狱,愿佛救度。佛即告言:如汝所说造杀业者,汝从何心而起业相,为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起过去心者,过去已灭,心不可得;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来,心不可得;若起现在心者,现在不住,心不可得。三界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无起作故,于其罪相何所见耶?善男子,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作,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空虚,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由是义故,汝今不应妄生怖畏。是时化人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不生怖畏。尔时实造业者,亦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而不复生怖畏之心。
﹝李文会曰﹞谓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
﹝肇法师云﹞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故云若悟无法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岂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马祖云﹞道不用修,但莫洿染,何谓洿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圣凡。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桌,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6-12 04:57 , Processed in 0.0312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